首席收藏讯 中国钱币文化历史悠久,从天然海贝到金属铸币,再到纸质货币,每一阶段的演变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元通行宝钞作为元代至关重要的法定货币,对元朝的经济和后世货币制度的演变影响深远,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篇就与大家分享有关至元通行宝钞相关的历史信息及精彩拍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朝代,其崛起于蒙古草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广袤的土地。元朝建立后,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区域纳入同一统治之下,构建起庞大的帝国体系。政治上,实行独特的四等人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但也在后期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在地方治理方面,行省制度的推行是一大创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层面,元朝积极开拓商业贸易。其疆域的广阔使得国内市场得到极大拓展,南北物资交流频繁。同时,元朝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繁荣阶段。沿海港口如泉州、广州等,成为世界闻名的贸易大港,大量外国商船往来,带来了丰富的异域商品,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对货币的流通量与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为纸币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网络)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奠基者,他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与改革精神。在建立元朝后,忽必烈深知经济稳定对于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他广纳人才,重用了一批善于理财的官员,如阿合马。阿合马在任期间,积极推动财政改革,主张通过改革币制来增加财政收入。他的一系列举措为至元通行宝钞的发行奠定了基础,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对元代货币体系建设的开创性作用。

元初中统元宝交钞逐渐贬值,原有币制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刻不容缓。彼时,身为元朝尚书右丞的叶李(1242-1292年),将其在南宋末年所献钞样重新审视,对钞样进行了细微调整,设计出“至元通行宝钞”样式。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至元通行宝钞”正式发行,俗称为“金钞子”。为确保至元钞能够顺利流通,元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该条例总计十四条。它是世界上已知最早且相对完备的币制条例,为后世构建纸币流通制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范式。


至元通行宝钞贰贯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中国嘉德2024春拍

至元通行宝钞在文字运用方面,同时出现了汉文与八思巴文。八思巴文作为元朝官方创制的文字,由国师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造。两种文字在宝钞上的并现,充分体现了元代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也为不同民族群体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

这里以至元通行宝钞贰贯为例,其以桑皮纸作为印制材料,纸张呈现出深灰色泽,当时被称作“币”。其票面上方通栏采用正楷字体横书“至元通行宝钞”六个大字,两端则装饰有火焰宝珠图案。栏下版面的四周环绕着精美的纹饰,版面中间又清晰地分为上、下两栏。上栏的正中央,横向书写着“貮贯”二字,字的下方绘有两贯钱纹图案。左右两侧分别有以八思巴字译写汉文的“至元宝钞”与“诸路通行”字样,文字下方又各自对应着汉字“字料”“字号”。


至元通行宝钞贰贯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BP2024年10月香港#A/B

版面的下部则由十行汉字构成,具体内容为:尚书省/奏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宝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首告者赏银五定(锭),伪造者处死,仍给犯人家产/至元年月日/宝钞库使副/印造库使副/尚书省提举司。

至元通行宝钞面额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十文到二贯的多个档次。钞值分贯、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五文共十一等,一贯当“中统元宝交钞”五贯。到至正十年(1350年)改发至正钞为止,至元钞发行额共达三千六百十八万余锭。这些不同面额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交易需求以及不同商品的价值差异,满足了日常小额交易到大宗商业往来的多样化需求。


至元通行宝钞贰贯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杭州宜和2023年秋拍

综上所述,至元通行宝钞作为元代货币体系的核心,是元朝历史的生动见证者。其反映了元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繁荣的经济状况以及多元的民族融合。从元朝的建立、忽必烈的改革,到宝钞的文字、图案设计与面额体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至元通行宝钞对后世货币制度的演变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元代历史的关键要素。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