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性视角做有温度的汽车新闻
近日,年后刚刚宣布回归“莲花汽车”名称的莲花,因为推出新款ELETRE(参数丨图片)和EMEYA繁花,将起售价从原来的70万+降至50万+,而引起用户的强烈反弹。不少用户在各种社交平台吐槽自己是“大冤种”,认为莲花的做法伤害了老车主的感情。
坦白说,过去这一两年时间里,应该没有哪个品牌的车主没有被“伤害”过。不要说新能源车的价格屡创新低,就连合资燃油车也积极跟进“一口价”,新车上市后直接打7折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刚开始,还有些消费者愤愤不平,但慢慢的,大家似乎也接受了新车会降价这件事情。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尽管新车降价更加频繁和凶猛,但已经鲜少听到消费者大规模反弹的声音了。
而此次莲花以推新款的形式降低购买门槛,其实并不是直接降价,而是对权益进行解绑和对配置进行调整,比如,将原来一价全包的保养、充电和智能驾驶等,分解成多种权益选装包;另外,一些赛道配置也进行了精简,把赛车座椅变成舒适性座椅,把22寸轮毂变成更适合日常使用的20寸长续航轮毂等。
也就是说,调整后莲花品牌的产品定位,已经从“极致超跑”拓展到“运动豪华”。
尽管购买门槛低了,但很多权益也要单独花钱买了。当然,新车也对智能化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升级,包括全球首搭豆包AI助手,并搭载城市NOA,让新车更加智能化,也更具驾驶乐趣。
这也是很多莲花老车主反弹强烈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降价还增配,不能忍。
但事实上,综观整个汽车市场,哪款车型推新款的时候不是“降价又增配”呢?就连原来一直要加价才能提车的保时捷,最低时都干到6折呢;原来售价百万的奥迪Q7,如今推出“一口价”仅45.99万元;凯迪拉克2025款CT5“一口价”仅18.99万……
不是主机厂要“背刺”车主,而是时代不一样了。如果不降价就能把车卖出去,你以为主机厂会舍弃利润吗?
当下,一方面经济下行、消费低迷,另一方面汽车行业品牌众多,淘汰赛拉开帷幕。未来两三年里,对于所有品牌而言,都是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达成规模效应,就很难存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哪怕是超豪华车市场,价格战也终将不可避免。数据显示,去年保时捷、宾利和劳斯莱斯等品牌的销量下滑幅度,也都达到甚至超过30%。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莲花的老车主们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味地在社交媒体贬低自己购买的品牌,只会让这个品牌加速衰落,一旦品牌因为业绩不好而选择退出市场,谁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高合、威马、哪吒等品牌血淋淋的案例就摆在眼前。
当然,对于莲花汽车而言,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也并非无可指摘:首先,没有做好用户提前的沟通和调研,又贸然更换名字,老车主不爽也很正常;其次,没有管理好用户的预期,或者说,承诺了不该承诺的诺言。有用户指出,当时买车时,品牌方宣称“5年不降价”……
用户预期管理,是当下品牌方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对于用户而言,生气的不一定是你降价,而是你不守信。
比如,蔚来是一个公认的用户型企业,其用户运营能力备受推崇。但蔚来也为此所累,在有些决策上“优柔寡断”,不敢降价,唯恐背上“背刺”用户的骂名,这也让蔚来错失了一些发展的良机。
莲花同样如此。因为定位高端,因为信奉用户至上,因此总想着一对一沟通,让用户误以为“什么条件都能谈”,一旦谈不下来,就容易情绪失控,转为“破口大骂”。
这归根结底就是品牌方没有管理好用户预期的问题。品牌与用户,既是合作和互利互赢的关系,同时也是站在利益天平两端的关系,用户希望你可以提供更多,而品牌方则需要平衡销量、利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事件,对于莲花汽车和老用户心智的成熟未尝都不是一件好事。
从终端反馈来看,在推出新款后,莲花的销量有了非常大的起色,这无论对于品牌方还是老用户而言,应该都是好消息。
至于很多用户担心的,品牌标签从“百万超跑”变成“50万豪华”,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奔驰有不到20万的A级车,也不妨碍大G和AMG的热销。同理,保时捷911的用户,也不会觉得保时捷推出Macan就丢了面子。
汽车,终究是个消费品,自己觉得物超所值就可以了,如果非要把车当成自己的一个“标签”,那只能说明内心还不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