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薛平,启东市中医院大外科主任、骨1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吴门医派葛氏伤科第五代传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学会骨科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颈腰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通市中医药学会第五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市医师协会第一届骨质疏松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南通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南通医学会脊柱委员会委员、南通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骨折组委员、南通市医学会骨科质控委员会委员。

术有专攻显担当

在启东市中医院手术室,大外科主任、骨1科主任杜薛平带领的骨科小组成员正在为一名93岁的患者进行手术。只见在透视机下,他们用穿刺针穿入骨折的部位,针孔顶端球囊撑起因骨折而挤压在一起的骨头,然后再注入“骨水泥”固定……整个流程仅用了20多分钟。而这位患者张奶奶,在术后12小时即不再“腰疼”,可下床活动。



同日,他们团队紧急为车祸伤后全身多处挫伤和胸12、腰1椎体骨折的患者郭奶奶,施行了椎体支架技术(VBS)。“这样的脊柱微创领域的前沿技术,在我们启东市中医院骨伤科,已经是常规手术。该手术拥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椎体支撑效果,同时具有创伤小、止痛快、可以早期负重等优势,且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尤其适用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明显以及合并椎体终板破裂的脊柱骨折患者。”杜薛平主任介绍道。



2019年,杜薛平凭借优秀的工作能力,任职骨1科主任。2022年,任职启东市中医院大外科主任兼骨1科主任。他深知:一个科室能持续发展的前提,首先是技术、服务的提升。“作为学科带头人,我除了医生这个本职工作之外,更多要承担起科室发展的责任,所以,提升科室整体实力刻不容缓。”杜薛平说道,“我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班,学习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同时,经常组织内部讲座、病例讨论和手术演示,促进经验分享。积极与其他科室合作,提升综合诊疗能力。同时,我们也增加了先进设备,比如引进骨骼3D模型打印技术,总之要想尽办法给骨科病人最好的医疗服务。”

传承中医有作为

“作为一名大外科主任、一名骨伤科主任,更作为一名中医师,作为吴门医派葛氏伤科的第五代传人,我坚持‘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为思想指导,在科内积极推动中西医有机结合,以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开展多项微创新技术,博古创新,积极挖掘祖国医学在骨伤科方面的经验和理论。”杜薛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积极跟师学习,将吴门医派的传统理念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



在他的带领下,启东市中医院骨伤科成为江苏省中医重点建设专科,科室不仅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还开发了多种中药自制制剂,如肢伤1号方、消肿膏等,这些制剂因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而深受患者好评。同时,他始终不落后骨伤科的手术水平,带领骨伤科团队成员开展了多例“首例”手术——MIPPO钢板内固定手术、侧卧位DAA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及HTO保膝手术、“肩锁关节脱位Tightrope袢钢板内固定术”。同时他注重科研,在省市级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7篇,SCI文章2篇,开展南通市级课题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消肿镇痛膏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早期肿痛的疗效观察》获得了2021年南通市中医药科技项目三等奖;第二完成人《益肾补髓膏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获南通市卫健委2020年优秀中医药项目三等奖。

心系患者葆本色

许多患者在康复后专程前来感谢他,称赞他“精湛医术、优质服务,给了他们康复的信心”。他总是说“医生需要病人的信任,病人需要医生的责任,其实我们是相互成就的。”

他还给科室医生定了一条规定:“凡是危重病人,无论什么时间要见医生,一定要尽量给予满足,要让他们时刻感到安心,减轻恐惧感。”他将电话号码公布于医患交流卡上,设立医患交流微信群,保持与病人24小时联系的畅通,有时深夜接到病人家属的一个电话,他都毫无怨言地赶到病床前。

“我要为启东市中医院杜薛平主任带领下的骨1科团队点赞。”患者陈奶奶的儿子动情地说道,“除了住院期间我感受到了骨1科团队的技术能力、服务能力之外,在我父亲出院后,每次有问题需要咨询,比如术后康复遇到了难题或中药服用完是否需要续服等,杜主任都会有回应,想想他这样的主任每天要面对很多患者,但他能保持这样的态度,真的让我们感动!”



杜薛平和千千万万个中国外科医生一样,日复一日在临床第一线奋战。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服务热情,对生活易于满足的态度,用朴实的行动实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医生救死扶伤的铮铮誓言。(王海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