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我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三年,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医科大学副校长艾玎在抓紧打磨带到会上的建议,她表示,“过去一年,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我一直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倾听医务工作者和青年医学人才的声音,希望能把基层的期盼带到会上。”
(右一)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艾玎一年来最为关注的仍是自己最为熟悉的医学领域。艾玎表示,医学是关乎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关键核心领域。相对于其他学科,医学基础研究发展空间更大,但也对持续高强度资金投入需求高。过去十余年来,在国家的持续投入和支持下,我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初步建成,理论研究及药物研发水平与国际接轨,但我国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能力及综合实力有待提高,生物医药基础研究成果总体“大而不强”的局面仍需改善,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是关键,在研发投入、支撑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国仍然存在医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例,2023年度资助总经费为318.79亿元,分配到医学领域的研究资金相对不足。覆盖面最广的面上项目中,医学科学部的资助率仅为13.22%,显著低于其他学部。”艾玎表示,目前,医学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周期不匹配。医学人才的成长周期是最漫长的,临床实践工作量越大、周期越长则经验累积越多,临床综合素质越高。同时,医学领域的科研需要针对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攻关,因此这些学习周期对于医学基础研究关键问题的提出、科研方向的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也导致大量医学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由于超龄无法申报人才项目,严重阻碍了医学领域青年人才的发展。此外,医学研究布局尚需加大调研力度。
为此,艾玎代表建议增加科技部、卫健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于医学基础研究的投入。配合医学研究人员年龄分布特点及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发布,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支持医学领域青年相关项目的遴选机制。建议延长中青年人才项目及各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申请年龄限制,同时加强对各项人才项目的结题评估并增加对优秀人员的延续资助力度。
此外,艾玎认为,要鼓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前往科研一线调研,了解基层基础研究进展、平台建设及研究内容,围绕做好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全局的战略性学科布局、破解复杂的“卡脖子”问题、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等工作重点,完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国家科研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