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塘高架草莓大棚。 记者 唐焱 摄
春风渐暖,在花山区濮塘镇白母园路附近的甜莓莓高架基质草莓基地,和一般大棚种植的草莓不同,这里的草莓都生长在一排排整齐的高架上,草莓挂在枝头、悬在架上,十分惹人喜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我们的无公害草莓兼具‘高颜值’和‘高科技’!”濮塘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礼勇说,大棚高6米,采用双层膜结构,纳米择光膜材料能高效阻隔紫外线和红外线,覆盖内保温新型复合棉被,可自动调节收放。棚内设置通风、遮阳及保温系统和自动灌溉施肥机,通过物联网统一控制,利用手机就能精准调节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实现全生命周期AI护航。高架种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产量翻倍到每亩4000斤。基地草莓品种有香野、红颜、初恋的味道和天使8号,颜色有红、粉、白。2月底到3月,将迎来全面采摘和销售。
草莓产业为乡亲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棚里正在劳作的村民告诉记者:“基地就在家门口,一天能挣100多元,而且站着打理草莓更省力!”
濮塘地区属丘陵地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有20年的草莓种植史。2013年,“濮塘草莓”商标成功注册,成为当地一张“莓”丽的名片。全镇形成了近200亩优质草莓基地。每年3月,草莓采摘节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与体验,采摘游、亲子游也随之红火,真正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随着时代变迁,这一“甜蜜产业”也面临技术、成本、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挑战。为此,濮塘镇牵线搭桥,在濮塘村投资300万元打造基地,引进草莓高架种植新技术试点培育新品种,并完善停车场配套,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采摘。
生机勃勃的“莓”景正是濮塘镇突破农业产业发展瓶颈,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濮塘始终把产业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头等大事,坚持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有效串联濮塘“五绝”(竹海、古树、清泉、钟鼓、怪坡)和山、水、林、泉、村,打造“一村一品一产业”。
2024年以来,濮塘村“九龙坳”茶叶核心产区扩大至50亩,增收40万元,“九龙坳”品牌鲜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双板村丰富蔓棠田园农庄内涵,儿童游乐、国学研学基地等配套项目全面完工;凤山村新建60亩绿色无公害精品韭菜基地,和秀山生态果园合作新建火车民宿;黄里村打造30亩特色冬笋培育基地;全镇举办“三月三庙会”、乡村村晚、乡村年货节等活动30余场,举办全国青少年皮划艇U系列联赛等重大赛事,吸引长三角游客百万人次;“濮小杏”文旅IP火爆出圈,“濮供应”乡村好货直播间让本土农产品“飞”向全国……
濮塘镇党委副书记锁露姿表示,未来,该镇将立足资源禀赋,聚焦项目产业、多元发展,以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濮塘镇将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亮点,围绕传统民俗文化元素,通过“茶叶+研学+民宿”模式推动“一镇一品”向“一镇一特”发展;持续举办乡村集市、音乐节、露营帐篷节、农事民俗文化体验和体育运动项目等各类主题活动,竞争文旅融合新赛道,“把绿水青山变成造福群众、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记者 季晨辰 通讯员 高洁 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