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1日,华野完成了对碾庄地区的包围,并对黄百韬的7兵团发起猛攻。
但在战斗打响后,华野打的极为艰苦,甚至遭到了相当严重的挫折,这其中的原因,一来是黄百韬极为顽固和狡猾,二来,则是碾庄此地十分特殊。
正因如此,华野一度伤亡巨大,以至于四纵司令员陶勇在面对粟裕询问具体伤亡数字时,一时间无法开口。
一、碾庄有啥特殊
黄百韬刚被围在碾庄时,不仅不着急,反而相当淡定。
之所以如此从容,有几个因素,首先,黄百韬被围之后,国军的2兵团(邱清泉部)、13兵团(李弥部)正从徐州赶来救援,此外,国军的6兵团(李延年部)、8兵团(刘汝明部)、16兵团(孙元良部)以及12兵团(黄维部)也正在从不同方向不断靠近。
算下来,加上黄百韬的7兵团,国军足足有7个兵团80万人。
如此兵力,加上国军在装备上的优势,就让包括黄百韬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军将领都认为,一定能战胜华野。
而退一步讲,就算没能战胜华野,但救出黄百韬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这七个兵团中,刨除如李延年、刘汝明以及孙元良这三个战力略次的兵团外,剩余的邱清泉部、李弥部以及黄维部,都是国军当时数一数二的强悍存在。
因此,黄百韬在最初完全就没有被围后的焦急,在他看来,逃出生天是早晚的事。
除了国军重兵集结前来救援外,让黄百韬最为放心的,也是其最大的倚仗的,便是碾庄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
碾庄位于江苏邳县境内的运河西岸,是一个由十几个村子组成的一片区域,表面上看,好像也没啥特殊的,但实际上,这里却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首先,是这里的特殊地理环境。
碾庄全称碾庄圩(音同伟),而这“圩”字,泛指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也可指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亦称“围子”)。
而碾庄这个地方,恰好就是位于运河岸边不远处,所以这里之所以叫“圩”,就是因为在村子的外围有不少围墙,正是这些围墙,把几个村子包在其中。
单单是这样还不算什么,在村子的外围以及村子里面,还有不少“机关”。
众所周知,居住在江河边上就会经常遇到一个问题,那便是赶上雨季时河水泛滥,而河水一旦泛滥,位于低洼处的房屋什么的就惨了。
而碾庄这里便是如此,挨着运河,自然会常年遇到这种问题,不过也不是没有处理办法?既然河水会淹没低洼处,那把房子建在高处就行了。
于是,这里的人就在原有的平地上开始起高,最终形成了一块又一块的“台子”,这些台子距离原有的地面基本上有两三米的高度,房子便建在台子之上。
而台子与台子之间,则是一道又一道的壕沟,这些壕沟由于比较低,所以要么是积水的池塘,要么就是杂草丛生。
这种人为的特殊地形外貌,虽说并不美观,但却对当地人的生活有很大好处,更重要的是,这种地形是一个天然的防守阵地。
首先是村子因为建在台子上所以位置较外围高,这就有了居高临下的优势,其次,那些壕沟与壕沟之间一旦打通,就是一道道可以互相联系的交通壕。
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阵地就成型了。
也正因如此,在黄百韬进驻碾庄之前,驻防在此处的李弥就颇下了一番功夫,除了打通交通壕之外,又在各紧要处设立地堡、火力点等,修筑了大量的工事。
本来李弥是想凭此据守,但随着徐州剿总的一声令下,李弥快速退走,而这些工事却留了下来,刚好被黄百韬所用。
而黄百韬从军多年,自然知道这些工事的好处,不仅如此,在原有的防御工事基础上,黄百韬又逐村设防,加大了各种地堡、火力点的位置,最终,形成了一个每村均能攻防一体、又能相互联系的圆形防御体系。
并且,黄百韬深知我军的穿插分割战术厉害,所以特意针对村与村之间的连接处修建了大量地堡群,布置了不少重火力,就是为了防止被我军分而歼之。
此外,在兵力分配上,黄百韬的策略是把7兵团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布置,目的就是能防御各处。
而我们都知道,黄百韬的7兵团除63军被歼灭于窑湾之外,剩余的基本都到了碾庄,这就意味着,碾庄这块不大的地方里,国军有九万余人之多。
如此力量,加上严密的防御工事,注定了碾庄战役是一场苦战。
二、华野伤亡巨大
事实上,碾庄战役打得不仅艰苦,并且还相当艰难。
11月11日晚,碾庄外围战斗打响,但战斗开始后进展十分不顺利,首先,敌人的外围基本上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地,这就让华野在进攻时连个天然的掩体都找不到。
好不容易推进到敌人的阵地前后,同样不好打。
比如当时负责从南面进攻的六纵17师的两个团,打了整整一夜,其中一个团也就打下一个地堡群,另一个团则是毫无进展。
而在此之后的两天,情况差不多也是这样,不仅进展慢,并且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
要知道,六纵在华野中算得上是战力排名靠前的部队,但在前三天的战斗中,却未能取得预料中的战果,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六纵如此,其他几个纵队自然也是不容乐观。
而造成进展缓慢且频频伤亡的原因,时任八纵政委的王一平后来就回忆,这些敌人实在是太狡猾了。
狡猾之处在于,敌人架设的暗堡不仅位置隐蔽,同时火力点也十分刁钻,比如有些暗堡的机枪射击孔居然紧贴着地面。
这就造成华野的战士们哪怕是匍匐前进,也无法避免伤亡。
除此之外,敌人还设计有“夹墙式”的暗堡,这种暗堡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从前后两个方向攻击,当华野的战士们刚突破正前方后,敌人便在暗堡内部转移射击位置,继而从战士们的背后射击。
猝不及防下,有不少战士就是倒在了这种暗堡前。
八纵当时就没少吃这种亏,其中有两个团打了整整一夜,损失差不多过半后,才勉强打下了半个村子。
除此之外,敌军中有大量具备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也给华野的进攻造成了极大麻烦。
比如敌64军,该军组建于1937年,抗战结束后,该军改编为国军整编64师,参与了国军在山东战场上的大部分行动,作战经验极为丰富。
而在碾庄战役中,该军表现出了很强的守备能力,以至于战后的华野总结报告中还专门提到了这一点。
报告中评价64军相当“顽强”,尤其是善于避开华野的小组爆破,同时还能给华野造成不小的伤亡,怎么做到的呢?报告中就详细进行了说明。
当时64军面对华野的爆破小组,采取的不是正面硬抗的策略,而是一旦看到爆破小组接近,就马上离开地堡,与此同时,提前布置在地堡两侧暗壕里的小分队,马上做好攻击准备。
只要华野的爆破小组进入射程范围,两侧的小分队就会发起进攻,这么一来,爆破小组就会出现巨大牺牲。
此外,64军还会刻意放弃某个据点或者地堡,待华野攻坚部队刚刚占领此处立足尚未稳固时,进行炮火集中攻击,这就让华野攻坚部队损失巨大。
而在战斗进行了三天之后,华野将士都意识到了敌人的顽固与狡猾,同时因为进攻不顺,粟裕也是焦急万分。
三、一针强心剂
粟裕的焦急,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
碾庄战役外围战打响之后,国军的邱、李两大兵团也在不断靠近,而为了解救黄百韬,在老蒋的严令下,杜聿明亲自坐镇,负责督促邱、李疾进。
在这种情况下,邱清泉、李弥自然不敢懈怠,一个从南一个从北,朝着碾庄奔袭而来。
要知道,邱、李两大兵团战力并不弱,比起李延年、刘汝明和孙元良要强不少,其中尤其是邱清泉,手握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第5军,不管是装备还是战斗力,都不容小觑。
所以,这就给华野的阻援部队造成了极大压力,而碾庄战役拖得越久,这种压力就会越大,一旦阻援不成功,那黄百韬就有逃出生天的可能。
因此,进攻不顺的局面,让粟裕不得不着急。
而这仅仅是一方面,攻坚部队的伤亡更是让粟裕着急的因素,期间,他曾打电话给四纵司令员陶勇,询问四纵当时的伤亡情况,结果陶勇的反应,让一向温和的粟裕都发了脾气。
当时四纵主要负责碾庄东北的进攻,而这个位置,正是国军刘镇湘部的64军,也就是战后在华野的总结报告中专门提到的部队。
因此,不难想象四纵当时的伤亡有多大,而当粟裕询问具体伤亡数字时,陶勇一时之间竟无法回答,只说战士们情绪高涨,打的十分勇猛顽强。
由于听了几句始终没听到具体伤亡数字,粟裕急了,当时就在电话里提高了声调,“伤亡!我要的是伤亡,你必须讲实话!”
其实并不是陶勇不知道怎么说,实在是四纵当时伤亡太大了。
四纵的总兵力,在碾庄战役打响时大约在25000人左右,而我们的知道,一个纵(军级)的部队,除了一线战斗人员外,还有后勤单位、参谋单位、支援作战单位(如炮兵、工兵、侦察兵)等。
刨除这些单位后,真正在战场上冲锋的一线作战人员,大概会占到整个部队的百分之60上下。
这就意味着,四纵当时的一线战斗人员大概有15000人(实际比这个要少),而当时由于攻坚难度较大,加上对手64军都是老兵油子,这就导致四纵人数达到了4300人。
4300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战斗人员的战损比,将近三分之一。
正因如此,陶勇才“不敢”报告具体数字,毕竟这个伤亡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战前的预计,而在得知这一数字后,华野指挥部的气氛逐渐凝重起来。
与此同时,由于进攻不顺和伤亡太大,诸如“不能再打了”、“部队不充实了”等情绪也开始出现,如此种种,怎能不让粟裕着急?
就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的一封电报,犹如一针强心剂,给粟裕和华野上下重塑了信心。
在了解到前线进攻不顺后,毛主席深知粟裕乃至整个华野此时正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他立刻出手,向华野发去了一封电报。
“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十万以上,弹药、民工需要极巨,请华东局、中原局用全力组织志愿工作”。
这封电报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央会对华野和粟裕全力支持,而这种关键时刻的支持,恰好是华野和粟裕最需要的。
粟裕后来就回忆,碾庄战役的第一阶段,部队气馁叫苦,后来军委来了一个电报,才将这种情绪克服了。
有了这封电报,华野士气为之一振,在此之后,粟裕召开会议,根据各指战员的汇报反映,及时调整了进攻策略,由“野战攻击”改为“近迫作业”,并采取“先打弱敌(44军、100军)、再打强敌(25军和64军)”方针,重新进行部署。
果然,在调整了策略之后效果显著,尤其是近迫作业极大减少了伤亡,最终,随着纵横交错的交通壕不断延伸,黄百韬的末日也随之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