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形象历经千年演变,具有强大韧性。而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电影对其再一次突破创新,满足观众对传统题材现代表达的需求。哪吒故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同时映照时代精神,在与现代审美融合的过程中展现更多可能。如今,《哪吒》电影扬帆出海,让世界共同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



2025年开年,哪吒归来,脚踩风火轮,挥舞混天绫,书写中国电影新神话——自上映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屡破纪录,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名、总票房突破百亿元、跻身全球票房榜前八、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这位从中国神话故事中走出的少年,又在千年后创造新神话,让人们不由得发问:为什么是哪吒?

从莲花重生的神话传说,到叱咤银幕的百亿“魔童”,哪吒跨越千年的文化穿透力证明,越是植根文化的经典,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个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少年英雄,因其根植于五千年文明沃土的“变”,熔铸着新时代精神图谱的“破”,绽放着人类共同精神追求的“燃”,淬炼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源”,蕴含着文明对话的“和”,让世界共同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



“魔童”从千年前走来

拥有强大的再创造潜力

哪吒,作为中国神话谱系中最具张力的文化符号之一,其形象经历了动态的演变过程。从“护法神”到“少年英雄”,再到“魔童”,哪吒的每一次嬗变,都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其强大的韧性。

学界普遍认为,哪吒这个“词”起源于佛教。在佛教里面,哪吒是一名“护法神”。到了南宋,哪吒的形象开始被道教借用,而且有了一个中国父亲——李靖。当然,哪吒形象的广为流传,离不开两部文学作品:一是《西游记》,一是《封神演义》。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向以鲜的解读里,“《西游记》中,哪吒数次出场,镇压孙悟空、青牛精等。形象方面则以‘三头六臂持六般兵器’固定下来,并拥有斩妖剑、砍妖刀等天庭所赐武器,着重描写‘斩妖台前降九十六洞妖魔’的辉煌战绩。作为莲花化身,其与李靖的矛盾通过如来赐塔,得以象征性化解。”向以鲜说,到了《封神演义》,哪吒成了叛逆英雄,由灵珠子转世到闹海屠龙,由剔骨割肉到翠屏山显圣,由莲花重生到助周伐纣,并且在各个阶段设置有道德困境,哪吒完成从鲁莽少年到青年战神的华丽转变。“哪吒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珍贵的‘童真’与‘暴力’、‘孝顺’与‘叛逆’的冲突,这种强大的张力,使哪吒身上具备强大的、持续的再创造潜力。”

20世纪以来,哪吒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被多次艺术创新——1961年版《大闹天宫》中,哪吒以三头六臂的形象出现,胖嘟嘟的脸庞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宛如年画娃娃,十分可爱;1979版《哪吒闹海》则将哪吒塑造成白衣长剑、剑眉星目的反叛英雄,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形象;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里,哪吒从“灵珠转世”变为“魔丸投胎”,成为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这一形象也延续到了《哪吒2》中。

哪吒每一次的“重生”,都更新着大众的审美阈值,同时伴随着时代浪潮的涌动。在“70后”“80后”记忆中,“少年英雄小哪吒”在大海中让压迫众生的龙王无所遁形,而“90后”“00后”则追捧着顶着黑眼圈的“魔童”哪吒,为“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喝彩,这种无畏,充实了哪吒的文化魅力。

对哪吒故事的创新表达

创造出更宏大的世界观

传统题材和经典人物的再创作,是捷径也是挑战。“烟熏妆”哪吒一出场,打破了所有观众对这一人物的固有认知框架。导演饺子解释,《哪吒1》的主题是打破成见,扭转命运,而电影中哪吒的故事和形象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

对于哪吒新版形象的塑造,饺子曾透露前后设计了100多稿。“我一开始非常喜欢哪吒这个传统的英雄形象,但后来我想了一想,为什么喜欢上他,是因为我看了1979年的《哪吒闹海》才喜欢上他的。”在喜欢上哪吒这个人物后,饺子把《封神演义》找出来阅读,但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竟然是一个反派角色。“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服务于当前的观众,每一个时代的故事,其实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思想观、价值观的。”

《哪吒2》是第一部的续篇,延续了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创新性表达,创造了一个比第一部更宏大的世界观。从内容的复杂程度来看,从敖丙和哪吒的关系、太乙真人和元始天尊的关系,以及申公豹一家、东海龙王一家的故事展开……这些都让故事变得更饱满。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影片全面打磨角色关系,从不同层面增进观众的共情。年轻人喜爱影片张扬个性的主题、炫酷的视效,中年人会代入申公豹的情感割舍,老年人则可能从敖光、李靖身上获得共鸣。源自传统的故事取材,立足当下的内容创新,《哪吒2》也满足了观众对传统题材现代表达的需求。

“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试试。”电影中的台词,何尝不是当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轨迹。如今在光影的极致追求中,哪吒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又蝶变出了新的模样。

平凡人心中藏着英雄梦

人物故事映照时代精神

“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一代人有一代人心中的哪吒。如饺子所言:“传统IP能传承这么久,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把它的价值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重新创作出一个大家真正相信的故事。”

在《哪吒1》《哪吒2》中,哪吒不仅与大家对“魔童”身份的偏见相对抗,还在发现世界规则不公后试图反抗改变,他高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一字一句道出的,是勇敢、无畏、自信的中国精神。

美国芝加哥侨胞龚颖祺看完《哪吒2》后表示,“一直以来,哪吒的故事被改编为不同的动画、电影、电视剧作品,从童年起就伴随我成长,但这次观影在熟悉之外更有许多惊喜。”她说,影片人物立体、有血有肉,许多情节都能找到现实逻辑支撑,唤起当代年轻人对成长、友情和亲情的情感共鸣。

英雄形象,是全世界众多文艺作品中引人注目的主题。在东方,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的东方小英雄用热血点燃世界;在西方,一名手持魔杖、额头带闪电伤疤的男孩同样是无数人的“成长伙伴”。哪吒与哈利·波特,有着相似的个体精神内核——哪怕看似已经没有希望,仍然要奋起还击。

“观众希望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英雄,是因为平凡人心中可能都潜藏着一个英雄梦、都给英雄留了一个位置。而在动画世界中,英雄角色一直都是核心人物。”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孙平表示,“美国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系列IP发展了80年,其进化史几乎伴随着整个美国社会的变迁。孙悟空、哪吒、黑猫警长,则是中国民众心中的完美英雄。也因此,五年前,哪吒的形象在《哪吒1》中一经亮相,就迅速唤起了人们的共鸣;五年后的《哪吒2》票房奇迹,也昭示了我们社会对本民族小硬汉英雄的迷恋。”

神话元素打破想象力边界

展现现代语境下的更多可能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饺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电影的创作灵感来说,本就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很多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中都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哪吒与龙宫三太子本是宿敌,影片却让二人由“混元珠”一分而来,呼应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思想;龙王和李靖夫妇对孩子的爱,与儒家理念不谋而合;四大龙王设计参考了故宫龙纹样、“天劫咒”的雷电交织中形成先天八卦阵图,瞬间激活了观众的“中式审美”基因……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蔡尚伟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神话暗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密码。“中国神话故事瑰丽多姿,引人入胜,在故事性、画面感、情感塑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意空间,以中国神话为本底并用科技赋能创作的文化作品,会具有更好的流通性。”

“新神话叙事为传统文化活化提供了符号转译器和价值转换器的双重功能。”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评论专委会委员何胜莉认为,建立神话IP数据库、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文化确权与衍生开发中的应用、构建Z世代导向的参与式创作生态等方法能让新神话叙事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放眼世界,许多成为全球经典的文艺作品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其中的神话“养分”更是助力作品突破想象力的边界——漫威《雷神》系列电影部分改编自北欧神话,比如神话中的“诸神的黄昏”被巧妙融入电影叙事中;《权力的游戏》虽是一部西方史诗以影视再现的作品,而剧中却融合了“长夜”等许多北欧神话元素……这些风靡世界的影视作品,将神话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在一起,通过情节故事、精神内核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让人们看到了经典神话故事在现代语境下的更多可能。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帆出海

《哪吒2》乘着风火轮风风火火闯世界,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上映,引起巨大反响。负责《哪吒2》海外发行的华人影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片在北美地区仅预售票房就超越了近20年华语片首周末票房。奥斯卡奖评委、南加州大学动画研究与实践项目主任希拉·索菲安更是激动地表示,“非常期待《哪吒2》可以角逐2025年的奥斯卡奖!”

如此火爆的场面,去年8月也曾出现过。那时,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世界掀起热潮,全球玩家争相下载,迫不及待走进奇妙的东方神话世界。在2024年Steam大奖评选中,《黑神话:悟空》斩获了年度最佳游戏、杰出剧情游戏奖等3个奖项。

事实上,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哪吒”,真正火出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吒》系列电影是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的动画电影,《黑神话:悟空》则是以《西游记》为背景的游戏。在这两部作品中,从场景设计到人物造型,再到细节处理,都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浓烈的东方美学。

当前,《哪吒2》的海外票房还在不断攀升,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技术为帆、以美学为锚的文化远航。当混天绫舞动世界银幕,来自中国的“吒儿”与“小黄人”“巴斯光年”“蜘蛛侠”逐一握手,在世界多样文化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比票房数字更让人热血沸腾。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哪吒2》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创意产业的蓬勃活力、文化遗产的持久魅力,以及中国故事吸引全球观众的广阔前景。作为探索传统文化和艺术创新结合可能性的一个成功范例,该片成为中国文化力量在全球兴起的一个新注脚。

近年来,从影视内容到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短视频,越来越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走热,初步形成更为市场化、规模化、年轻化的出海新生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股热潮中,以昂扬的姿态,奔向星辰大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雅婷 责任编辑 刘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