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成功突破百亿大关,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里程碑。这部电影不仅凭借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还留下了一些让人忍不住探究的有趣谜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申公豹的结巴和哪吒参差不齐的牙齿,看似简单的设定,背后却隐藏着导演的深意。
先来说说申公豹的结巴。在大众以往对申公豹的认知中,他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是个极其精明的形象。但在饺子导演的这部作品里,申公豹却成了一个说话结巴的角色,这一颠覆性的设定着实让人意外。起初,很多观众会觉得他的结巴是个搞笑的点缀,为紧张刺激的剧情增添了不少轻松诙谐的氛围。可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会发现,导演赋予申公豹结巴这个特点,远不止这么简单。
饺子导演曾回应,申公豹的结巴源于他长期遭受师父和同门的歧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里,申公豹因为出身妖族,即便努力修炼,也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他的每一次发言,都可能被同门打断、嘲笑,久而久之,内心的压抑和自卑让他患上了口吃,说话变得结结巴巴。
从医学角度来讲,口吃,也叫言语流畅性障碍,全球约有1%的人受其困扰,不良的模仿行为、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口吃。而申公豹的口吃,正是后天长期遭受精神压力的结果。这一设定不仅丰富了申公豹的人物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反派背后的无奈与悲哀。当敖丙的身份暴露,申公豹觉得自己终于不用再伪装,多年的郁闷得以发泄,他在情绪激动之下,反而能较为顺畅地表达自己,这一细节处理得十分巧妙。
再看哪吒的牙齿。电影里的哪吒,那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格外抢镜,不少观众对此感到疑惑:堂堂小英雄,怎么牙齿如此不整齐?有人调侃是哪吒吃糖太多,还有人猜测是打斗时磕坏了。其实,在传统神话故事里,哪吒形象本就独具特色,他是带着叛逆和打破常规的形象诞生的。那时候,人们想象中的神仙大多仙风道骨、面容姣好。但哪吒却不走寻常路,他闹海屠龙,打破天地间的既有秩序。所以给他安排一口不齐的牙齿,就像是在他原本独特的形象上,又添了一抹与众不同的色彩,让他和传统神仙拉开差距,更符合他在神话里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刺头”形象。
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在创作角色时,会深入挖掘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力求让角色形象丰满立体。申公豹的结巴和哪吒的牙齿问题,看似是小细节,实则都是为角色塑造和剧情发展服务的。通过这些独特的设定,我们看到了角色的多面性,也感受到了导演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创新演绎。
《哪吒2》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成绩,绝非偶然。除了这些有趣的细节设定,它在剧情、画面、配乐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剧情上,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脉络,又有新的突破和反转,将哪吒与命运抗争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制作堪称精良,每一帧都美轮美奂,尤其是哪吒与龙族大战的场景,特效拉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配乐也恰到好处,与剧情完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当然,也有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节奏过快,部分情节的反转略显生硬,人物出场有些唐突等。但总体而言,《哪吒2》瑕不掩瑜,它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国产动画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