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高额彩礼”,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和大操大办。

年年此时,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高额彩礼”写进文件,进入顶层设计。文件强调通过综合治理解决农村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顽疾,并首次将“打击涉农传销”“非法金融活动”与婚俗改革并列,形成移风易俗的系统性治理框架。

在一些农村,尤其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高额彩礼已然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 “门槛”。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可能因为一场婚礼瞬间化为乌有,甚至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一些家庭为了给孩子凑齐彩礼,不得不四处借债,婚后小两口也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彩礼本是传统婚俗中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如今却异化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让婚姻变了味。





高额彩礼为何屡禁不止?

高额彩礼为何屡禁不止,主要有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二是经济要素的影响。

彩礼作为一项延续千年的传统婚俗,承载着男方对女方家庭养育之恩的感谢,以及对新人婚姻的美好祝愿。但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原本饱含温情的习俗逐渐变味。“养儿防老” 观念在部分农村地区根深蒂固,一些父母将女儿的彩礼视为自己养老的经济保障,认为彩礼越高,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就越高,自己的晚年生活也越有依靠。

于是乎,有些人在嫁女儿时,便狮子大开口,索要高额彩礼。同时,“面子文化” 作祟,彩礼被当成衡量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标尺。村民们相互攀比,你家彩礼 10 万,我家就得 15 万,否则就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彩礼价格由此不断攀升,陷入恶性循环。

另外,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家庭主要依靠务农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高额彩礼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 “经济补偿”。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培养女儿花费了大量心血,希望通过彩礼来弥补经济投入。

而对于男方家庭而言,为了给儿子娶亲,不惜四处借债,哪怕背负沉重债务,也咬牙坚持,因为在他们看来,结婚是人生大事,不能因彩礼问题而耽误孩子的终身幸福,所以一再忍让迁就,彩礼不知不觉就水涨船高。此外,农村地区的适婚男女比例失衡,部分地区男性数量多于女性,这也使得女方在婚姻市场上占据优势,进一步推动了彩礼价格的上涨。



监管与引导的“两难境地”!

尽管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抵制高额彩礼,甚至还对数额和酒席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对于习俗的监管,只能提倡不能强制,退一步讲,即便强制,也会有更隐蔽的方式来规避监管。男方哪怕是心里不情愿,但为了孩子的终身大事,也愿意接受高额彩礼,而且也会配合女方保密。如此一来,监管效果可想而知。

风俗易疏不易堵,在久远的彩礼文化影响下,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仅靠一时的引导很难奏效,许多村民对高额彩礼的危害认识不足,依然遵循旧俗,使得高额彩礼现象难以得到根本性遏制。虽然有些农村也制定了村规民约进行约束,但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无法对村民的行为形成有效规范。



一号文件会带来改观吗?

以往,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青年急于结婚的心理,打着介绍对象的幌子,以高额彩礼为诱饵实施诈骗,给农村家庭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如今,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强,一旦发现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必将依法严惩,这将有效遏制婚托婚骗的猖獗势头,让农村青年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更加安心。同时,也向社会传递出坚决整治高额彩礼、维护农村婚姻市场秩序的强烈信号,从源头上减少因高额彩礼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央一号文件为解决农村高额彩礼问题,首次做了顶层设计,进行了明确表态,这意味着,治理“高额彩礼”有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当然,要真正实现农村婚俗的彻底变革,还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强监管与引导;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广大村民要转变观念,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的彩礼将回归理性,婚姻将更加幸福美满,乡村也将迎来更加文明和谐的明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