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 ,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 [6],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墨子约出生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平民出身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
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
师从儒者
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据《淮南子·要略》之说,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对立的学派。
创立墨学
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周游列国
墨子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并打算到越国,但终未成行。
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终没有接受。后来他又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遭到越王拒绝。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
墨家三分
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思想影响:
墨子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其“兼爱”与“非攻”思想上,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兼爱,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分亲疏和地位。墨子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以爱心对待他人,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超前,它反对传统儒家强调的“亲亲相爱”,提倡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普遍爱,认为只有当人们都能相互关爱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稳定。兼爱思想不仅是一种道德理想,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它强调爱应当是普遍的,而非局限于家庭或亲朋之间。
非攻,即反对战争和攻击,主张和平共处。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还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资源的浪费。他主张通过谈判和外交解决争端,而非诉诸武力。这一思想在战国时期尤为重要,因为当时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墨子的非攻思想不仅是对当时战争状态的反思,更是一种对人类未来的深刻关怀。他提倡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避免无谓的战争,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此外,墨子的思想还涉及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服务于实际。他在逻辑和辩证法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提出了“明辨”的概念,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辩论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