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传习录·陆澄录》

王阳明分析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他认为墨子“兼爱”的理论是不可取的,他认为爱要有发端处,要有亲疏远近。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无差别地相爱,并相互实现彼此的利益。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现实社会中很难做到。



就如同有个例子:有100元钱,两个人都选“给自己”,就谁也没有;如果一个人选“给自己”一个人选“给对方”,“给自己”的人拿到100元;两个人都选“给对方”,两个人都能有50元。

在这个博弈选择中,很少概率有人会全选“给对方”。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一个人内心仁爱是爱人的核心,爱是有差别,有层次和顺序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是仁的根本。一个人的爱,首先从亲近的家庭关系开始,然后再扩展到其他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样认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亲亲),然后去爱老百姓(仁民),再之后去爱惜事物(爱物)。

王阳明是认同“孔孟之道”爱有发端处的理解的。并且提出了“明德亲民”的思想。

王阳明在《书朱子礼卷》一文中讲“明德、亲民,一也……是故明明德,体也;亲民,用也。而止于至善,其要矣。”



王阳明认为,明德是良知,亲民是良能。明明德和亲民是统一的,亲民的要点是止于至善,也就是不做到“恰到好处”不罢休。

所以,从古到今,我国大儒所提倡的美德都是“利他”的。这种利他是发自内心的“我是为你好”,这也是亲民的表现。

就算中国古人对待神鬼的态度也是如此,无论是什么神鬼,都必须为百姓服务,如果没有实际的功绩,百姓就会将其抛弃。



对于普通来说,怎样来做到“明德亲民”呢?

我们并不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首先要管好自己的事,然后再关心好自己的家事,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中坚持忠、孝、悌、敬、信等人际关系,这就是普通人的“明德亲民”。

总之,我们要懂得珍惜眼前人,对自己的家人好一点儿,就算总是工作在外,也要多关心自己以及家人的情况,不要把重点放错了位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