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

在整部《红楼梦》里,众人的命运,早已被曹雪芹用八个字写尽: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像精明如王熙凤、聪慧如薛宝钗、空灵如林黛玉……没有一个得到了善终。

唯独有一人,在那个一众悲凉的结局中,落得了一个圆满的归宿。

这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刘姥姥

刘姥姥出身底层,是一个贫苦的乡村老妇。

但三进大观园后,她却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赢得贾府众人的敬重,以及后世人们的敬仰。

鲁迅,曾盛赞刘姥姥为古今第一奇女子。

季羡林也说,刘姥姥是红楼梦里绝顶聪明的人。

刘姥姥的层次地位,早已超越底层,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抹不去的光辉形象。

她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是因为深谙这三个人生哲学。

1

人生哲学一:

能舍弃毫不值钱的脸面

纵观社会,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越是身处社会底层,越是穷得叮当响的人,越容易好一些虚无的面子。

《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便是这一类人中的典型。

狗儿一家在寒冬腊月,穷得连过冬的物资都没有。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不出门想点办法,只会在家喝闷酒,拿媳妇撒气。

刘姥姥点拨他:

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 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装作硬气),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 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 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可无论刘姥姥怎么说明其中的利害,狗儿就是不去,他不怕穷,只怕出丑丢脸。

不得已,刘姥姥只好带着孙子板儿,去贾府讨活路。

到了贾府,她给看门的打躬作揖,小心翼翼地跟他们说要找太太的陪房周瑞。

见了周瑞以后,她又逢迎地唤上“嫂子”,说明自己的来意。

后来见到小自己好几轮的王熙凤,她也连忙跪到地上,磕头数拜“姑奶奶安好”。

就这样,刘姥姥把自己的面子放到了尘埃里,才得了二十两银子,帮狗儿一家渡过了难关。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

因此这些人总是把面子看得比命还重要。

然而太在乎面子上的光鲜,只能处处束手束脚,越活越窝囊;

过于注重自己的尊严,就如同画地为牢,永远也无法摆脱贫穷。

亦舒就曾说:

“面子是一个人最难放下的,又是最没用的东西。当你越是在意它,它就会越发沉重,越发让你寸步难行。”

真正大智慧的人,早就舍弃了不值钱的脸面,去换取更有价值的东西。



2

人生哲学二:

懂得为对方提供相应的价值

听过一句很在理的话:

关系的本质,是各取所需,拿你有的,换你要的。

说到底,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

但绝大多数底层的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凡事只想着索取,有便宜就占。

就算得了机缘,从高层次的人拿了点好处,他们也根本想不到感恩与回馈。

最终,没有人再肯伸以援手帮扶他们,他们只能永远在底层沉沦。

刘姥姥聪明就聪明在,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底层人的这种“索取思维”。

从贾府得到20两银子帮一家渡过难关后,她便开始盘算着如何回馈了。

她知道,贾府的人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吃惯了。

但这些农家的野味和土菜,他们平时少有机会吃到,倒也能吃个新鲜。

于是,她就带着自家种的,满满一大车瓜果蔬菜二度拜访贾府。

正巧,贾母想找个老人说说话,王熙凤便拉着刘姥姥去跟贾母唠嗑。

期间,王熙凤故意将一盘子各色花朵,都插到了刘姥姥头上。

刘姥姥也不恼,反而笑着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

吃饭时,凤姐又给刘姥姥找来了十个大套杯,想以此灌醉她,让她出点洋相。

刘姥姥也是十分配合,一边喝酒,一边语出惊人地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嬉笑过后,贾母的丫鬟鸳鸯,怕刘姥姥恼羞成怒,想给她赔不是。

刘姥姥却连忙摆手,说没什么可恼的,大家不过都是为了哄贾母开心。因着刘姥姥的智慧,这一次,她收获的比以往更多:

一百多两银子、衣服、点心、药品,还有妙玉给的古董成窑杯,满满当当装了一大车。

二进大观园,让她家一跃成了乡里的有钱人家。

古人常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我们要想过得更好,就一定要懂得礼尚往来,也就是价值交换。

别人赠你三月春光,你予他四月桃花,这是人之常情;

别人给你提供经济帮助,你给他人回馈情绪价值,这是等价交换。

如此置换下来,别人才会乐意帮助你,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拉你一把。



3

人生哲学三:

有一颗感恩之心

《红楼梦》越往后读,越见一片苍凉落败。

但在这一片苍凉落败的景象里,却还残存着一丝人性之光。

这缕光,来自刘姥姥的一颗感恩之心。

在第113回里,贾府日渐落败,王熙凤病重,之前跟他们交往甚密的人,都树倒猢狲散。

只有刘姥姥,特意赶来看王熙凤。

王熙凤便托她在老家屯里求一求菩萨治好自己的病。

说罢,还从手腕上褪下一支金镯子交给她,作为供献的银钱。

刘姥姥却不收,只说:“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

回家后,她就用自己的钱,给王熙凤求福消灾。

但王熙凤还是一病不起,她自知自己时日无多,便派丫鬟秘密把女儿巧姐送到舅舅王仁家去。

谁知,十二岁的巧姐,被王仁转手卖入了南省瓜洲的一个妓院里。

王熙凤听后,心急如焚,只好在临终前再次求助刘姥姥。

刘姥姥深知救回巧姐并非易事,但还是坚定地说:

“知道地方就行,我找她去,豁出我这把老骨头,也得把她找回来。”

紧接着,她就带着孙子板儿,千里迢迢地去找巧姐。

好不容易找到,刘姥姥拿出三百两银子想赎人,老鸨却嫌不够,坐地起价。

刘姥姥还是答应了下来,咬咬牙说:“回家,卖房子,卖地!”

最后,刘姥姥卖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赎回了巧姐。

虽然她的日子再度过得清贫,但子孙承欢膝下,多年后,巧姐与孙子板儿喜结良缘,也成了她人生中最大的幸事。

“恩”这个字,情意深重。

上“因”下“心”,表示恩生有因,能得到贵人施与都是有原因的;

而“因”在“心”上,则表示因果相承,懂得报恩的人,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福运。

正所谓,万法虽空,因果不空。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会被永远困于社会底层。

反之,若底层社会的人懂得衔环结草,以恩报德,那他就必能等到否极泰来、枯木逢春之日。

清代点评家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说:

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 是真肝胆,真血气,真性情之人。

她外貌粗鄙,却内心淳朴;

她看似大字不识,却深谙为人处世的真谛。

她能低头、懂感恩、知回馈,她的这些智慧,让她赶超了无数底层人。

若你我也能学会这三点,便也一定能脱离社会底层。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