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济南市长清区大街村南行进,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岭之间,一条古老的遗迹从这里向东蜿蜒伸展,这就是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的齐长城遗址。2024年5月到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大街村南的齐长城广里村北段进行了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这里距离齐长城最西端仅约800米。这一源头之地的发掘发现了比目前史学界公认“齐长城鼻祖”更早的夯土城墙,实证了齐长城始建于两周之际(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将中国人修筑长城的历史提前了300年。


东部剖面城墙分布图

齐长城西起济水,东达黄海,全长640余公里,如横亘在齐鲁大地的巨蟒,蜿蜒穿越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等市,联结起黄河、泰山、沂山与黄海,是齐国修建的重要军事防御系统。它不仅是中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早期长城,更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世界壁垒之最”。

提起齐长城,其建筑年代一直是盘桓在众多考古工作者心中的一大问题。虽说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如依据《管子》“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可确认齐长城的始建年代当在春秋时期,但因鲜有实物考证,关于这一问题也未取得学界共识。

多年来,众多考古学家奔走在齐长城沿线,从未停止探寻独属于齐长城的秘密。早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有5位年长的考古学家就沿线进行过实地调查,“五老调查”之名在考古界传唱。2008年至2010年,在山东省文物局组织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长城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基本厘清了齐长城分布和保存现状。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对齐长城进行了重点勘探,也是在这次勘探中,发现广里村北偏东齐长城的北侧存在大面积的文化堆积,随后进行了齐长城的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意外收获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夯土城墙,进一步弥补了文献记载造成的历史缺失,为齐长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重要实证。

除了城墙之外,考古人员还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城墙下发现了两座西周时期的房址。这一发现为研究齐长城修筑前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据,侧面进一步印证了齐长城的建筑年代。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发掘领队张溯表示:“齐长城的考古研究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长城建筑史、国防体系及区域文化互动的关键,更是研究东周至战国时期区域政治格局的重要线索。”

“田野考古工作就是实地进行考古勘探、考古发掘,它是文献研究的补充,也是考古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山东大学教授于海广说。

未来,期待齐长城相关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为我们揭示最古老长城的更多秘密。

(大众新闻记者 张依盟 实习生 田小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