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江苏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高质量推动境外园区、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等开放载体建设,着力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全面推进“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江苏开放的软硬环境会越来越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布局海外市场,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江苏家底硬、后劲足。江苏实际使用外资约占全国的1/6,外资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8家落户江苏;货物进出口连续22年居全国第二位;全年服务贸易规模超7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新春伊始,全省各地以“起跑即冲刺”的干劲拉订单、促合作,加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场,推动开放合作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去年,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增对外投资项目872个、增长34.6%。作为江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无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境外合作园区,打造共建“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项目。同时,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支持企业有序布局重点国家和地区,提升国际化、本土化经营水平,加快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拓展海外市场。这个新春,无锡锡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晓斌忙成了“空中飞人”,公司在泰国投资的工厂——锡南科技(泰国)有限公司举行奠基仪式后,他不停往来于中泰两国,实时关注项目现场的施工情况,并提前对接后期生产的业务合作。据介绍,锡南科技以研发、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业务,压缩机机壳年产能力达千万套,产品60%出口海外。本次投资的泰国工厂将按照年产量300万套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壳体的生产规模进行建设,年产值可达4亿元。“我们将持续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体系,加强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做优境外投资增值化全链条服务,推动国内服务机构往国际化服务延伸,护航企业‘阔步出海’。”无锡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走出去”的进程蹄疾步稳,“引进来”的成果量质齐升。2月17日,在“宁聚香江 共创未来”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暨宁港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玉湖集团(香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约,将在南京打造华东区域首个一级枢纽,总投资50亿元。预计一期项目培育期结束后,年均交易额可达200亿元,二期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满负荷交易额将达400亿元。记者获悉,自2024年9月底邀请玉湖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行首次来宁洽谈以来,南京市商务局牵头成立专班,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协助企业考察比选多个板块园区,围绕项目选址、用地保障、政策配套、产业协同等关键环节,量身定制项目推进方案。仅用4个月时间,便会同南京经开区与企业完成多轮磋商并达成投资协议核心条款,直至此次正式签约。玉湖冷链进驻南京,将填补南京北部区域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空白,进一步提高南京冷链行业竞争力。

2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两家外资巨头再度加码投资——大金苏州研发中心大楼和博世中国新数据中心正式启用。其中,“Airpark苏州”是大金在全球首个专注于空调核心零部件研发的创新基地,也是大金在全球除日本本土以外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其集节能技术、绿色设计与实证功能于一体。“苏州工业园区汇聚了顶尖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是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以‘AirPark苏州’为平台,我们将聚集优秀的技术、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引领空调技术的革新浪潮。”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常务专任董事泉茂伸说。

建好经济走廊,开放通道更加畅通

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是联络世界、支撑双循环的战略性物质载体,是“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的国际化资源要素集结通道。建好一条物流大通道,相当于开辟了一条具有澎湃动能的国际经济走廊。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企业中欧卡航成功打通了中欧陆路北线、南线外的“第三通道”,为中国与欧盟及其沿线国家的贸易交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高效路径。通过该通道从中国经济核心区出发,仅需约20天即可抵达欧盟、约25天即可通达欧盟及英国全境。2月8日晚,一辆悬挂苏E牌照的车辆在格鲁吉亚波季港口顺利登上前往欧盟国家罗马尼亚的黑海轮渡,这也是“第三通道”开辟以来首个中欧卡车航班。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底,受国际关系变化影响,中欧北线受阻,同时,南线哈萨克斯坦的跨里海轮渡拥堵严重,企业面临物流运输困难,给中国与欧盟贸易带来了一定挑战。在此背景下,“第三通道”的成功开辟,有效保障了中欧货物流通。值得一提的是,该通道还可辐射西亚、中东、南欧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为我国外贸企业打通了快速往来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匈牙利的出海通路,同时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企业提供了卓越的“中国服务”。

“新的一年,园区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全力打造双向开放强支点。”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聚力优化双向开放布局,园区将拓展全方位开放新空间,用足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加快共建中新“国际化走廊”,提升新加坡苏州国际商务中心功能,深化与欧美、日韩、东盟开放合作,引导优势企业优化全球布局。加大向西开放力度,融入“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网络,依托合作共建霍尔果斯经开区,加强与“苏满欧”中欧班列战略合作,开辟中欧卡航跨里海、土耳其、欧洲新线路,全面拓展中亚、西亚等新兴市场。

深化制度创新,开放载体能级持续提升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平台。自2019年8月获批设立以来,江苏自贸试验区围绕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经验成果,为高水平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江苏自贸试验区进出口规模达5221.9亿元,同比增长15.7%。江苏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行动初见成效,全年形成102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排头兵。

在南京江北新区,一场多部门联合监管风评会为南京世和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带来了好消息。该公司申请的6种出入境产品在接受11个部门联合风险评估后,凭一份风评报告,便可在海关办理检疫审批。去年以来,金陵海关与地方政府开展实施出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以江北新区为试点,通过强化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第三方风评机制等措施,企业通关时间大幅缩减,研发效率显著提升。“拿进口举例,从风险评估到检疫审批、海关查验,最后成功通关,最多可节省近7个月的时间。这对研发企业来说,价值远超货值本身。”企业负责人陈波说。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成本,更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插上了翅膀。

在地处“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枢纽的连云港,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同样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依托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连云港海关创新过境集装箱“国际班列(过境)集装箱‘船车直取’零等待”等模式,使得国际集装箱过境时间由原来4天以上缩短至1天以内,效率提升超过75%。同时,为适应进口大宗资源类商品不断增长、40万吨级超大型散货船常态化靠泊的现实需求,探索应用了无人机、智能观测船、水尺智能识读等技术,打造“智慧水尺计重”应用场景,有效提升了进口大宗商品的通关效率。据统计,2024年,连云港海关依托“智慧水尺计重”保障进口大宗商品高效检验和通关2900余万吨,检出商品短重5.9万吨,帮助企业避免潜在短重损失4700余万元。(周凯航)

来源:江苏经济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