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历史性震撼。周总理、朱德总司令、毛主席三位开国元勋相继离世,天安门城楼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标语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而毛主席的逝世,更成为新中国历史进程中最具标志性的转折点。
▶毛主席病榻上的最后岁月:与命运的抗争
自1971年起,毛主席的健康便逐渐恶化。1976年初,他已双腿瘫痪、言语困难,甚至无法进食,仅能勉强吞咽两三口武昌鱼。
然而,这位倔强的历史巨人仍以惊人毅力坚持工作,通过仅剩的右眼阅读文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周总理逝世(1月8日):当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告知毛主席噩耗时,他沉默良久,仅以点头回应。此后两月,他陷入深度抑郁,拒绝治疗,却仍在四五运动后坚持批阅文件,直至病情进一步恶化。
朱德逝世(7月1日):双重打击下,毛主席的身体彻底崩溃。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他已处于昏迷状态,仅能通过鼻饲维系生命,但仍坚持圈阅抗震救灾文件——这是他生前最后一份批示。
▶9月9日:一个时代的终结
1976年9月初,毛主席再度病危,医护人员24小时监护,政治局成员轮班守候。即便在抢救间隙,他仍坚持阅读《毛泽东选集》和文件,展现至死不渝的学习精神。
8日傍晚,毛主席的血压骤降,心电图趋于平直;9月9日零时十分,经4小时抢救无效,一代伟人心脏停跳。当天下午4时,中央发布讣告,举国陷入哀恸。
▶举国之殇:葬礼与时代的凝视
国内悼念:9日至18日,全国下半旗志哀,停止娱乐活动。北京人民大会堂吊唁仪式吸引30万人次瞻仰,天安门广场追悼大会更汇聚超百万人,华国锋致悼词引发全球关注。
国际反响:123个国家致唁,105国领导人到场吊唁,联合国及多国下半旗。西方政要罕见盛赞其为“巨人”,而苏联则冷处理,凸显冷战格局下的意识形态对立。
▶权力真空与历史的变奏
毛主席逝世后,中国面临三重困境:
1. 接班人争议:华国锋仓促上位,缺乏威望与政治基础,左派与右派势力激烈博弈。
2. 路线分歧:党内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反思逐步升温,邓小平在1978年复出后推动改革开放,终结“毛时代”。
3. 国际震荡:世界左翼运动因失去精神旗帜陷入低潮,西方新自由主义浪潮随之兴起。
▶永不褪色的遗产:争议与怀念
毛主席的功过至今仍是历史焦点。他以“阶级斗争”为核心推动社会变革,却也因激进政策导致经济波动;他拒绝神化自己,却被誉为“世界革命象征”。
其思想被冠以“毛泽东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深刻影响了亚非拉革命运动。
▶尾声:
近年韶山游客激增的现象揭示,人们对毛主席的怀念已超越政治范畴,成为集体记忆中“民族复兴”与“抗争精神”的符号。
正如竹内实所言:“他的一生在画圆,圆心是‘人民’,半径却不断扩大。”这或许正是其历史地位的永恒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