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合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由原先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时间怎么“挤”?课间延长做什么?蜀山区部分中小学已就此调整进行了探索,记者实地探访部分学校,了解各校的经验做法。
“多腾5分钟”
蜀山区各校统筹规划安排课程时间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合肥市蜀新苑小学的操场和教室走廊一下子热闹起来,到处充满欢声笑语。跳绳、篮球、羽毛球、跑步……操场上,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谈笑聊天、远眺休憩……教室走廊间,孩子们也各自放松身心。
在绘有交通安全飞行棋、防溺水飞行棋、萝卜蹲、汉语拼音字母格等地面游戏的活动场地上,孩子们尽情玩耍,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融入了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知识和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安全知识,孩子们需要打卡才能顺利通关。
在合肥市蜀新苑小学,孩子们在做游戏。
“课间时间延长后,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锻炼体魄,释放天性,培养兴趣,有助于调整学习节奏,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该校校长高俊斌说。
学校课程安排环环相扣,如何在本就紧凑的时间表里多“腾”出5分钟的时间?
根据课程方案及学校实际情况,合肥市蜀新苑小学优化课间安排,在保证总课时时长不变,保持上午到校、下午放学和午餐午休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将上午30分钟大课间调整为20分钟,下午第一、二两节课之间同样设置一个20分钟的大课间,其他课间时间均调整为15分钟。
在合肥市蜀新苑小学,孩子们在踢毽子。
“多出5分钟后,时间更充裕了,我和同伴有更多交流时间,大脑得到放松,身体得到舒展,上课效率也更高了!”合肥市蜀新苑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宋若汐开心地说。
为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合肥市蜀鑫路小学则采取了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有序组织的策略,并注重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在合肥市蜀新苑小学,孩子们在做游戏。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在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后安排了20-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全体师生集体统一做广播体操或拉伸操,之后各班级自由开展课间游戏活动。而在第二、三节课后,则分别设置了15分钟的小课间活动,这样的安排能有效缓解课间匆忙的情况。”该校负责人章义表示。
经过整体统筹安排和优化调整,该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时长并未因课间活动的延长而改变,从而保证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动手动脑相结合”
丰富课间15分钟“打开方式”
在“加长版”课间活动的利用上,蜀山区各学校均根据学校特点制定了个性化方案。
合肥市蜀鑫路小学充分利用校园操场、楼道、风雨连廊、体育馆等资源,合理规划了课间休息和活动的空间。
在合肥市蜀鑫路小学,孩子们快乐地做游戏。
在校园传统游戏区域,孩子们可以尽情开展跳绳、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等经典游戏,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享受童年的乐趣。而在创新游戏区域,学校专门设计了一些如星球蹲、地道战等科技类、红色主题类游戏,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主题教育区内,学校还结合安全知识、红色主题教育、文明习惯、科普教育、思维训练等内容,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合肥市蜀鑫路小学,孩子们快乐地做游戏。
“每节课间活动,我们都安排至少一名值班教师在活动区域进行指导,负责组织学生参与游戏,确保活动有序进行。”章义说。
在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学校大课间活动按季节和天气进行了划分,小课间活动分为室内和室外部分。其中,室内活动根据年级特点,设置障碍赛跑、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跳绳接力等游戏,室内活动则根据学生爱好和年级特点,分为自选游戏加五子棋、萝卜蹲、支臂支撑、拉伸操等特色活动。此外,各班级还可以根据各班具体情况自行组织活动。
在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同学们正在进行投球游戏。
“自从有了‘课间15分钟’,我觉得课间时间更加充裕了,我能在操场有更多时间打球,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做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走出课堂好好放松一下,也为了下节课养足精神,能更加投入。”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四年级五班的宋万豪说。
部分学校学生
校内体育活动时间超过两小时
在合肥市五十中天鹅湖教育集团天鹅湖校区,该校分年级设置了大课间活动。“上午和下午两次大课间分别是30分钟,小课间是15分钟,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超过两小时。”该校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学校课间时长调整后,得到了不少家长的好评和支持。“孩子愿意动了,课间还有专业的老师指导,玩的游戏还能提高反应力和记忆力,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家长王女士表示。
在合肥市五十中天鹅湖教育集团天鹅湖校区的操场上,同学们正在打乒乓球。
2024年秋季学期起,合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相关通知要求,“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运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课间时长增加后,学生校内活动时间也进一步增加。
“课间时长增加的意义就是为了鼓励孩子走出教室,更好地动起来。”该校负责人表示,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做好课间活动内容的规划,充分放松、锻炼身体。
在合肥市五十中天鹅湖校教育集团天鹅湖校区的操场上,同学们在打网球。
来源 | 杨维 刘亚萍
审核 | 朱琛琛 责编 | 吴亚晓岳 编辑 | 李瑜琪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