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一纸新规,把全国初中生的家长群炸开了锅。新规白纸黑字写着:非寄宿生不准安排晚自习,课间休息必须延长,体育课谁敢占就跟谁急,还有早晨不许逼学生提前到校。消息一出,有人拍手叫好“孩子终于能喘口气了”,也有人急得跳脚:“中考压力这么大,这不是拆台吗?”



晚自习说没就没,家长群里吵翻天

“我家孩子本来晚上在校自习到八点,现在突然取消,作业谁盯着做?难不成让我这个只会做红烧肉的妈教他解方程?”北京朝阳区一位初中生家长在群里连发三条60秒语音吐槽。这条新规里最刺眼的,莫过于“非寄宿生不安排晚自习”——过去多少家长指着晚自习让老师管作业,现在全泡汤了。

支持派家长倒是欢天喜地。江苏一位父亲晒出女儿日程表: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除了吃饭全在写作业,“孩子脊椎都弯了,现在取消晚自习,至少能早点回家吃口热乎饭”。数据显示,我国初中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0小时,比成年人996还狠。有学生偷偷在网上发帖:“上次课间去厕所跑太快,被班主任骂‘赶着投胎’,现在终于能光明正大休息了。”

课间十分钟变“放风”,操场终于有人气了

新规另一记重拳,是明确要求课间休息“不得约束学生活动”。过去多少学校的奇葩规定让人瞠目:有的教室装摄像头抓拍走动学生,有的让班干部记名“课间说话扣分”,甚至出现“除了上厕所必须静坐”的土政策。河南某中学毕业生回忆:“我们当年下课铃一响,老师就堵门口发卷子,美其名曰‘碎片化利用时间’。”

如今走进试点新规的学校,画风突变。深圳某初中操场下午4点挤满学生,打羽毛球的、玩飞盘的、趴栏杆上看云的,教导主任笑着摇头:“课间铃一响,楼都快震塌了——学生跑得比食堂开饭还积极。”心理学专家举了个例子:浙江有所学校试点“20分钟大课间”,学生近视率一年降了5%,班主任反馈“下午上课打瞌睡的少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