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时几点睡觉?
上学的时候也会熬夜吗?
考到北大要多少分?
遇到糟心事怎么办?
在开学第一节班会课上,学生们正向考进北大的学长提一个又一个问题。
2月21日,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办公室主任刘泽华带队北大师生走进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临港附中),四位北大心理委员与学校老师共上“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
学会重新认识学习
接纳自己不喜欢的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王鑫磊分享了自己在学习生涯中踩过的两个坑——熬夜不等于努力,提问也不等于打扰。“老师曾跟我说,熬夜、焦虑、假装努力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好的睡眠是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也是养成良好心态的基础。”
王鑫磊在六(1)班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考试,不要低估自己考过的低分。那些试卷上写着自己的不足。”王鑫磊告诉初中生,对问题只是发愁或弃之不管都不会消失,但问出来也许就能解决。
“在学校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专注力与兴趣。这关系到你未来如何在陌生环境里生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杨涵易,介绍了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情况。
杨涵易建议初中生,面对困难时,要多思考,先想一想困难是如何造成的。明确了困难形成的原因,再思考自己在这件事中的定位。
曹子逸分享了自己的“至暗时刻”。“高中时,我太在乎学习成绩,有一次成绩不好,感觉天空一直都是灰色的。”
曹子逸在六(3)班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开始重新认识高考。成绩有意义吗?当然有了。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家长、同学眼中的牛人,“我经历了一个从别人眼中的自己到自己眼中的自己的过程,考得差是在检验自己的不足。”
谈到学习,曹子逸有一个绝招——每天在自己脑海中放一场“电影”,把一天学过的东西全部回忆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姜源是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老师,未来她将会回到北京大学继续学习。她建议华东师大临港附中学生:带着自信、怀着谦卑,不断了解和适应永远变化的环境,做自己历史的书写者。
北大团队与华东师大临港附中老师合影
“走进中学与学生分享成长经历与情绪管理是推进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一次重要实践,以‘朋辈教育+专业指导’双向赋能模式,有效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段壁垒,真正落实大中小教育一体化。”刘泽华说。
从“四颗糖”到“四课堂”
让心理健康教育在爱与关怀中生根
作为华东师大临港附中第一届学生,六年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已经了解了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今年,学校赋予四颗糖以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开学第一天,每位同学都拿到了四颗酥心糖。
“酥”的谐音是“书”,寓意着学习是甜蜜的,同时,也代表“舒心”,“舒”字,左边是“舍”,即舍得,右边是“予”,即给予,学会舍得和给予的时候,我们就舒心了。
“心”代表用心、爱心和责任心,学习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糖”代表甜蜜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学习,收获甜蜜。
“希望大家在新学期里,能够热爱学习,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就像品尝酥心糖一样,感受到学习的甜蜜和喜悦。”华东师大临港附中校长潘婷婷说。
北大师生走进中学课堂,为中学生带来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这与学校“四课堂”理念紧密相连。
潘婷婷这样介绍——
“爱的课堂”以爱为核心,北大师生用温暖与关怀传递心理健康知识,让爱成为教育的底色;
“学的课堂”中,北大师生与中学生同堂互动,朋辈互助,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心理健康;
“创的课堂”依托大中小一体化联动,中学与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合作,打破学段壁垒,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的课堂”则借助北大资源,拓展教育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学校为北大师生赠送四颗酥心糖,潘婷婷说,“这不仅是对北大师生的感谢,更是对‘舒心’主题的呼应,将甜蜜与美好传递,让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在爱与关怀中落地生根。”
此外,潘婷婷还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习咨询师校外导师。
文字:芮德贵
照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