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画稿:中国古代的绘画与粉本》,[美]胡素馨 著,张书彬 王道杰 杨 筱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敦煌,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敦煌壁画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胡素馨教授的《敦煌画稿:中国古代的绘画与粉本》一书,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揭开了敦煌画师创作的神秘面纱。

神秘的壁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敦煌画稿》的创作缘由,源于胡素馨对敦煌壁画创作过程的好奇与探索。当她第一次见到这些震撼人心的壁画,就被其深深吸引。出于学者的自觉和敏感,胡素馨不断追问,这些神秘莫测的壁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难道只是艺术家灵光一闪挥毫而就吗?

胡素馨师从著名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老师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她有了惊人的发现——敦煌石窟的图式成千上万,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主题内容其实是重复的。而最让胡素馨感到惊喜的是,她在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卷中,发现了不少壁画的“草稿”,这成为揭开了整个敦煌壁画创作过程的契机。

胡素馨找到的切入点是——粉本。这些粉本就是壁画创作的“草稿”,但中国画工的粉本未被后世系统鉴藏,早期粉本很少留存,只有藏经洞中的“敦煌遗卷”有佛教壁画墨迹遗留。粉本是敦煌壁画制作的重要工具,可追溯到9世纪,是大幅壁画的前期草稿,匠人们常用刺孔施粉技术制作。


▲外道向舍利弗顶礼,皈依佛教,壁画,敦煌莫高窟第196窟,西壁左侧,893— 894,局部尺寸约2.61米×2.89米, 敦煌研究院,调色后

所谓的“刺孔施粉”,就是先在图样上扎小孔制成草稿,之后将这些“扎孔草图”按序铺在墙上,扑打色粉,色粉透过孔眼在墙上留痕构图。刺孔施粉的广泛使用使窟顶图像规格相近,如佛陀都端坐莲上,头顶宝盖,这解释了为什么会有三分之二的壁画主题内容重复。可为什么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肉眼却看不出来雷同?这是因为虽然图形、主题非常相似,但真正去绘制的时候,宝盖与袈裟颜色及纹样会变化,画面有多样性。画师用有限的颜色,通过改变头光、身光和台座纹样搭配等手法,营造丰富效果,这些变化源于画师的灵感,因此并不会让观众感到千篇一律。

从画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佛教典籍和自身的理解,将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壁画上。除了画师本人的“灵光一现”,还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同文化和宗教在这里交汇融合,这也为画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画师们吸收了来自印度、希腊、波斯等多个民族的艺术风格,将其融入敦煌壁画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敦煌壁画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复杂的制作过程。在前期准备时,画师会在纸上为核心人物和壁画构图打草稿,这类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壁画的做法。壁画创作中,画师把粉本图像在壁面重现,观者需自己将分段场景串联成叙事内容。在《敦煌画稿》中,胡素馨展示了画师如何分解场景和人物。敦煌现存的各类题材粉本通常会将示意图与细节图分开绘制,充分显示了构思对画师的重要性。画稿中,一条竖线将单色粉本大致分为两部分。在一些高度抽象的人物轮廓旁,从右至左依次标注了数字。这些数字大多从1写到12,这些数字编序的板块将场景进行区分。画师在起草时将场景分解成若干部分,细节丰富的场景多与大幅壁画中的叙事部分相关。

相比于最终壁画的复杂造型与丰富色彩,粉本阶段以分割的单元形式进行描摹,反映了创作的随性和工作流程的片段化特征。粉本主要供领头画师个人参考,未重视叙事顺序,且非用于普及或流通的样稿,而是突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画师们将绘画信息分为不同单元,通过分段的方式将对空间和人像的感知具象化。观众在欣赏壁画时,需要自行将这些分段场景串联为叙事内容,从而实现画面与叙事的贯通。可以说,观众作为“游历者”,是主动参与到壁画的叙事中来的。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考验了画师的技艺,也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

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通过对粉本的研究,读者可以了解古代画师的构思方式、创作技巧以及工作流程。从刺孔施粉技术到分段处理场景,从颜色的运用到专业作坊的存在,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精湛与独特。

《敦煌画稿》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进一步探讨敦煌壁画体现出的文化交流问题。敦煌地处不同文化和宗教交汇之处,其壁画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敦煌壁画不仅有佛教故事,还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在一些壁画中,可以看到胡汉商旅东西往来的繁荣情景,以及商人和僧人结伴而行的画面等,这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


▲劳度叉局部,壁画,敦煌莫高窟第146窟,西壁构图右侧,局部约1.91米×1.08 米,敦煌研究院

这种交流融合还表现在对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创新上。

例如在人物造型方面,敦煌壁画既有印度佛教艺术中人物的端庄和神秘,又有希腊艺术中对人体美的追求。在色彩运用上,也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色彩体系。在这些壁画中,可以发现当时人们的服饰、发型、生活场景等,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同时,画师们又通过艺术加工,赋予了这些元素更高的艺术价值。

在《敦煌画稿》中可以看到画师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将现实中的人物、风景、动物、植物等元素迁移到壁画创作中,使壁画具有了丰富的生活气息。随着时代的变迁,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在此呈现。同时,画师们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使敦煌壁画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粉本的形式,到完整壁画的转变,《敦煌画稿》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敦煌艺术的路径,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敦煌艺术世界。


▲观世音菩萨,绢本设色,910,77.0厘米×48.9厘米,大英博物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