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介绍一下《宋史·奸臣列传》中的韩侂胄,这个被史书抹黑的体无完肤的热血宰相。

公元1152年,韩侂胄出在南宋的一个顶级豪门之家,他们家有多豪呢?他的曾祖父是北宋名相韩琦,爷爷是驸马都尉韩嘉彦,奶奶是宋神宗的第三女唐国长公主,父亲是韩诚,官至宝宁军承宣使,母亲是赵构第二任皇后吴氏的妹妹,他本人娶的是吴皇后的侄女。他的大姨吴皇后特别长寿,从皇后晋位太后,又从太后晋位太皇太后,常年居住在慈福宫,是赵家的老祖宗。韩侂胄作为外戚常年出入后宫,地位堪比宗室。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不用像其他读书人一样十年寒窗,早早就因家族荫蔽入仕,历任阁门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阁门事。

南宋的前几任皇帝都是非正常的交接。尤其是宋光宗,史书上说宋光宗患有心疾,经常神志不清。同时宋光宗有一个他hold不住的皇后李氏,这个李氏像管儿子一样管光宗皇帝,搞得光宗不敢在后宫泡妞,也不敢去看望自己的老爸太上皇孝宗皇帝。在李氏的搅合下,短短5年的光宗朝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公元1194年,孝宗去世了,结果光宗畏惧老婆李氏,竟然不敢给自己老爹发丧,盛夏时节孝宗的实体一直陈列在灵堂却无法入土为安,这是讲究孝道的儒家所不能容忍的,朝廷上下舆情汹汹。光宗的行为在他们眼中与禽兽无异,换掉光宗符合天理人心。于是宗室大臣赵汝愚站了出来,准备顺应天命行废立之事,但是他们的原则却是非常清晰的,他们的目的只是废掉光宗这个皇帝而不是推翻朝廷,他们的目的是拥立太子即位换掉光宗。大方向定下来之后,他们还需要赵家老祖宗吴太皇太后的许可,这样才名正言顺。而跟吴太皇太后最亲近的人就是韩侂胄这个外甥,于是赵汝愚把韩侂胄拉入政变小团伙,韩侂胄的任务就是获取吴太皇太后的许可。当天韩侂胄去了两次都没得到入宫的许可,后来偶遇内侍张宗尹、重华宫提举关礼,韩侂胄成功的从吴太皇太后那里获取了许可,立刻飞奔来见赵汝愚,当时已经日落黄昏,赵汝愚当机立断就让殿帅郭杲连夜立刻带兵入宫,将皇宫控制住。第二天以吴太皇太后的名义拥立赵扩灵前即位,成了宋宁宗。

本以为自己立下大功至少可以获得一个节度使的职位,但是赵汝愚以韩侂胄外戚的身份予以否定,只是给了他一个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都承旨。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宋宁宗当了皇帝之后立了韩侂胄侄孙女当皇后,韩侂胄的官位虽然不显赫,但是却深受宋宁宗的信任。

韩侂胄之所以被定义为奸相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他在党政中击败赵汝愚而上位,第二件是他发动了北伐。我们先来说说他和赵汝愚的党政。

原本赵汝愚和韩侂胄没啥矛盾,赵汝愚因拥立之功被任命为右丞相,是当时的独相,独掌朝政。韩侂胄作为皇帝的宠臣,两个人没有原则上的冲突,坏就坏在赵汝愚的党羽总是要干掉韩侂胄。第一个要干掉韩侂胄的是理学宗室朱熹,赵汝愚推荐朱熹入朝给宋宁宗当老师,但是朱熹这个人管的特别宽,那真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放屁,搞得宋宁宗特别烦。同时朱熹还跑到赵汝愚面前要求赵汝愚废掉韩侂胄,原因仅仅是韩侂胄是外戚,却得到皇帝的信任。赵汝愚没理会,结果朱熹公开上书攻击韩侂胄,但是却说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说来说去就是“我朱熹是对的,代表圣人宣布韩侂胄是大坏蛋,皇帝必须听我的,否则皇帝就是昏君。”你说如果你是宁宗腻歪不腻歪?看到朱熹无缘无故攻击自己,韩侂胄也是大怒,于是找来喜剧演员穿上宽袍大袖的儒服给皇帝演相声,韩侂胄用这种方式讽刺朱熹只会空言圣人之道,却没有真本事,宋宁宗听进去了,就把朱熹赶出朝廷。彭龟年这个时候立刻站出来,跟皇帝说,应该留下朱熹而要把韩侂胄赶走。宋宁宗这个腻歪,你们攻击韩侂胄因为什么呢?是他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了吗?是他工作有失职吗?都没有,然后因为你们不喜欢,就要让身边最得力的心腹就要被贬,你们是谁啊?于是朱熹、彭龟年也被宋宁宗赶到地方上去做官。

韩侂胄原来有一个叫刘弼的同事,这个时候就主动找到韩侂胄:“老韩,你看出来了吗?赵相容不下你啊!你立了拥立之功,就给你官升一级,然后还让那么多手下玩命弹劾你,这是要干死你啊,不把你流放到岭南他是不会罢手的,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韩侂胄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就开始谋划培养自己的班底,通过干预内批的方式将监察御史吴猎免职,任命亲信刘德秀、杨大法、刘三杰为御史,逐渐控制了监察大权。同时还把跟赵汝愚有矛盾的参知政事京镗拉到自己这边,韩侂胄在朝堂上的羽翼慢慢的丰满起来。

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有了势力的韩侂胄决定向宰相的位置发起进攻,韩侂胄找到了京镗商量,京镗说:“这还不好办,赵汝愚是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您只要跟皇上说,赵汝愚这样的宗室之臣如果长期担任宰相,对江山社稷是一种威胁。”韩侂胄不禁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转年,也就是公元1195年,韩侂胄让手下右正言李沐以“赵汝愚身为宗室之亲担任宰相,不利于社稷安定”的理由上书,果然宋宁宗将赵汝愚罢相外放到福州任知州。随即韩侂胄对赵汝愚一党的朱熹、彭龟年、黄度、李祥、杨简、吕祖俭等几十人展开了大清洗,统统赶走外放。韩侂胄升任保宁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并通过向宁宗荐用亲信的手段,掌握实权。他上台之后本能担心赵汝愚一党的反扑,于是他们对赵汝愚本人给与坚决的打击,先是把他贬到永州(治今湖南零陵),赵汝愚途中因病在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停留,然后韩侂胄一党指使衡阳太守钱鍪,让赵汝愚在衡阳暴毙。

后来韩侂胄发现理学的思想严重的阻碍了他实现北伐的理想,于是他指使党羽罗列理学家的罪状,最终将理学定义为伪学,之后将朝中59名理学大臣罢官贬黜。朱熹也在一连串的打击中郁郁而终。又过了一年,也就是1197年,韩侂胄通过刘三杰将理学从伪学升级为逆学,朝廷公开下令加以禁止,还出了一本名为《伪学逆党籍》的书,将赵汝愚、留正、朱熹、周必大、彭龟年、徐谊、杨宏中等五十九人登记造册加以批判,力图搞死搞臭。至此韩侂胄几乎独揽大权。

韩侂胄与赵汝愚之间没有对错之说,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无可厚非。

现在我们来说说他的开禧北伐。

在跟赵汝愚的党政中,朝廷中的北伐派逐渐都加入到了韩侂胄的麾下。南宋史书上说,韩侂胄北伐仅仅是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近年来网上甚至流传主战派的辛弃疾、陆游等人都不支持韩侂胄。还有就是韩侂胄在没做任何准备的前提下就轻率的发动北伐。

这样说对于韩侂胄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韩侂胄当政之后就为了缓和民间与朝廷的矛盾,做了很多善政,公元1195年,韩侂胄接连发布:“蠲两淮租税”;“诏两浙、淮南、江东路荒歉诸州收养遗弃小儿”;“以久雨振给临安贫民”。同时史书记载,韩侂胄擅权期间,遇大疫,朝廷出钱给贫民治病医药,安葬死者;遇火灾,从内库出钱十六万缗、米六万五千余石,以救济灾民;遇旱涝,朝廷广泛赈济,减轻赋税。开禧元年(1205年),为了给北伐制造声势,韩侂胄政府更是下令“永除两浙身丁钱绢”。甚至就连川蜀地区地主对佃农的长期压榨,也在韩侂胄当政时得到控制。韩侂胄接受四川官员奏请,改革仁宗时的“皇佑法”与孝宗时的“淳熙法”,推出“开禧法”,规定:地主只能役使佃客本人,不能强迫其家属充当佃农;典卖田宅的人,任其离业,不强迫他充当佃户;佃户身死,其妻女改嫁者,都听其自便等等。这些针对地主与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的改革,极具先进性,甚至有点儿北宋时期变法的遗风。

韩侂胄专权期间虽然大量重用党羽,但是同时他对州县等地方官员的考核非常严格,对官员的选拔极为谨慎。同时还减少了恩荫官。这些政策虽然非常有效的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朝廷行政效率、提高了朝廷的财政,但是同样他也得罪了大批的官员、权贵、学阀,这也为他后来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为了北伐韩侂胄启用了一大批主站的官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弃疾。64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戍守江防要地,不久又被调任镇江知府。此时的辛弃疾壮志凌云,他到任后招募壮丁,修正军械,训练了四万的民兵,还派遣了大量的间谍收集情报,成绩斐然。

很多人以辛弃疾在北固山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很多人认定辛弃疾词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讽刺韩侂胄轻率北伐。但是劝韩侂胄北伐的最积极的就是辛弃疾,在北伐之前辛弃疾曾跑到京城游说,向韩侂胄力陈“敌国必乱必亡,愿属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北伐之后,他又抱病接受枢密院承旨的任命,原本要赶赴前线指挥军事,却没来得及上任就病死家中,临终前还大呼“杀贼!”

事后证明,辛弃疾的判断都是正确的,韩侂胄北伐的这一年,45岁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不久就对金朝发起了复仇之战,同时金国也因为长期对内高压统治,境内叛乱迭起,在内外交困之下很快就衰落了下去。所以辛弃疾词中的语句应该不是在讽刺,而是在劝谏韩侂胄,不要重复刘义隆北伐的错误。这并不是反对北伐,更何况,他本人就是此次北伐的号召者之一。

当时已经年逾古稀的陆游依旧是坚定的北伐派,甚至写诗为韩侂胄祝寿“身际风云手扶日,异姓真王功第一”,表达了希望韩侂胄能收复故土,同时也劝韩侂胄要知进退,“苦言谁解听,临祸始知非”。从陆游的表现依然无法看出其对韩侂胄的讽刺,反倒是衷心的拥护与支持。

韩侂胄为北伐做的最大块人心的一件事就是为岳飞平反,是韩侂胄向宋宁宗进言追封岳飞为鄂王,甚至在朝廷中掀起了一股弘扬岳飞北伐敬神,打到秦桧投降主义作风的运动。韩侂胄进言削去了秦桧的王爵,并把其谥号改为“缪丑”。贬斥秦桧的制词中有一句“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一时广为传诵,主战派大受鼓舞。

公元1206年,北伐战争正式打响,宋军兵分三路北上,起初战事非常顺利,尤其是猛将毕再遇,他夺取泗州。

但是金国挺过了宋朝最初的三板斧之后,宋军在军事上的短板就开始暴露,其中最大的失误就是宋军四川战线的主将吴璘的孙子吴曦。吴曦竟然想利用天下混乱之机割据四川,而他的这点小心思完全没有被韩侂胄发现,但是被敌对的金国发现了,金朝使者带着册封吴曦为蜀王的诏书第一时间找到了吴曦,吴曦立刻自称蜀王,并分兵控制了整个四川,还扬言要跟金军合兵进攻襄阳。但是仅仅一个月以后,吴曦就被四川军民所杀,但是宋军西路算是废了。金国可以调兵支援东路和中路宋军。又赶上了连续大雨,宋军的进攻势头被遏制,北伐陷入拉锯状态。

公元1207年,宋军疲惫不堪,但是金军也被打的元气大伤,甚至三易主帅,双方逐渐陷入僵持。如果咬牙坚持下去,久不经战阵的宋军战斗力在实战中会慢慢的磨砺出来,只要熬到蒙古人南下,那个时候金军就不堪一击了,宋军趁机收复黄河以南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韩侂胄不知道的是,他的敌人不是背面的金国,而是朝廷里的政敌。

韩侂胄的侄孙女韩皇后去世后,宋宁宗立了自己宠爱的贵妃杨氏为皇后,但是立后的过程中韩侂胄支持的却是另一个曹美人。杨贵妃当了杨皇后之后就开始报复韩侂胄,天天枕边风的吹,同时还联络韩侂胄的政敌史弥远结成同盟,一个倒韩集团就形成了。但是韩侂胄并没有意识到肘腋之间的危险。

公元1207年,农历十一月三日,韩侂胄一如既往的上朝,当走到玉津园附近的时候,突然杀出百余壮汉,将韩侂胄拖入旁边夹墙内乱刀砍死,一代权相就次殒命。策划了这场暗杀的人正是韩侂胄的政敌史弥远。在史弥远的操作下,他们将苏师旦也砍了脑袋,然后跟韩侂胄的脑袋一起送到金国,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金军自侵占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算是完成了“和议”。

原本被韩侂胄打击的反对北伐的太学生们都看不惯史弥远的操行,于是写诗表达不满:“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宗冤仇共戴天。晁错已诛终叛汉,於期未遣尚存燕。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可见史弥远的行为有多不得人心,也可见韩侂胄的遭遇得到了当时士人的同情。

史弥远完成议和之后,立刻展开对韩侂胄的清算,他首先恢复了秦桧的封爵与谥号,更是对韩侂胄一党尽数贬黜,杀韩党重臣十余人。当时的人评价到:韩侂胄是“身陨之后,众恶归焉”。就是说当时的人都看的清清楚楚,因为韩侂胄死了,不能说话了,把北伐以来所有的错误都按在了韩侂胄的身上。此时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韩侂胄当年贬黜攻击的理学宗师们,这个时候为了报私仇,对韩侂胄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们著书立说的抹黑韩侂胄的事迹。韩侂胄生前事迹被逐渐掩盖,只剩下“冒定策功”、“植党擅权”、“邀功生事”等负面评价。元朝修《宋史》的时候,参照南宋编纂的《中兴四朝国史》而将韩侂胄编入了奸臣列传。反倒是卑躬屈膝的史弥远却得以善终,死后名声虽然不好却没有进入《奸臣传》中。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评价到:“议和生,议战死。生国仇,死国耻。两太师,竟谁是?”把史弥远和韩侂胄的事迹放一起,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韩侂胄以外戚的身份,同时立下了拥立之功,深得宋宁宗的信任,有了朝廷宰辅的权力。韩侂胄的才能姑且不说,但是他算是南宋少数还有骨气的宰相,他给岳飞恢复名誉,在政治上打到了秦桧,掌握大权之后,立刻就开始积极北伐,力图恢复中原。能力不足但是血性犹在。宋朝在战场上没有遇到大败的前提下竟然砍下自己宰相和主帅的脑袋向敌人求和,这种事情是其他朝代万万做不出来的。宋朝当时的人就讽刺朝廷的行为“譬如人家子孙,其祖父为人所杀,其田宅为人所吞,有一狂仆佐之复复仇,谋疏计浅,迄不能遂,乃归罪此仆,送之仇人,使之甘心焉,可乎哉?”

近代的史学家邓之诚说,韩侂胄的所作所为“不尽如宋史所诋”,说他是权奸误国,也“不免门户道学之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