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书友来说,淘旧书是一种人生乐趣。近年来,上海旧书业在社会多方面的扶持下得到了有序发展,众多的旧书店和旧书市场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成为“书香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以“淘书乐”为主体的系列旧书市集品牌活动,也为繁荣上海的旧书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那么,目前上海对旧书业出台了哪些相关利好?春节后的上海旧书市场人气如何?上海从事旧书业务的书店经营状况如何?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上海会客厅》节目
上海旧书业利好频频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1月以来,上海旧书业可谓利好频频。
2025年1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印发《推广“旧书新知”活动 繁荣上海旧书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作方案》由总体目标、内容界定、工作举措三部分构成。总体目标部分提出了繁荣上海旧书市场“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销售交易与文化传播并重,坚持市场繁荣与规范管理同步。提出了“示范市集为点、骨干书店成线、规范商铺带面、线上线下融合”的上海旧书市场发展模式。
内容界定部分厘清了旧书、二手书、特价书、旧书经营企业的定义及关系,旧书定义沿用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古旧书工作委员会的说法。同时明确提出,为维护好本市图书发行领域正常销售秩序,旧书不应包括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库存特价书。工作举措部分从布局、市场、传播三方面展开,涉及市集品牌、线下门店、旧书商铺、线上平台、旧书消费、资源整合、内容利用、推广传播、工作机制、市场监管等共10条具体内容,构成了《工作方案》的核心,可称为“上海繁荣旧书市场新10条”。
2月19日,“旧书新知·书香上海”工作推进会在沪召开,聘任首批八位古旧图书业务专家组专家,授予七家书店为首批“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古旧书业工作委员会同时宣告正式成立。
2月19日,“旧书新知·书香上海”工作推进会上的授牌和聘任仪式
作为行业社会团体,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自2018年开始启动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市场巡察队伍,定点定时把握当前出版物市场及旧书市场运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调查,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旧书业包括旧书店、旧书市集、兼营二手书的旧货店、旧货交易市场、花鸟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店档摊点等共有159处。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发源地,旧书市场颇有历史。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全国主要的旧书集散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旧书业经过整顿、调整、改造,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当年5月20日,古籍书店在福州路424号开业;10月7日,上海旧书店在福州路401号开门营业。1977年以后,上海旧书市场得到恢复与发展。上海图书公司在上海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店基础上成立。1986年起,文庙成为知名的旧书市场所在地。文庙旧书集市一年举办四次,每次持续四到五天。到1993年,文庙旧书市场更改为一周一次。1994年旧书行业还曾被列入“十大热门服务业”之一。
如今,大多数书友喜欢在网上淘旧书,不少书店和个人也在网上安营扎寨,这使得旧书交易在今天更为便捷。孔夫子旧书网(以下简称孔网)是国内最大的旧书交易平台之一。孔网上海地区注册的旧书店有870家,旧书摊5629个,分别占全国的4.3%和1.2%。孔网总经理孙雨田告诉记者:“我们平台原则是,流量公平化,除了首页banner广告位之外,所有的书店,不论店大店小,一视同仁,一切以用户自己搜索需求出发为中心。”
复旦旧书店2006年就在孔网注册
记者注意到,复旦旧书店2006年就在孔网注册,目前好评率为99.92%,三个月成功完成354笔交易,发货时间平均为21小时。
孙雨田告诉记者,其实旧书市场特别能赢得学生青睐,最近正逢开学季,高峰期一周,孔网单日订单接近20万单。“这也足以说旧书市场的繁荣是有基础的,只是要更应该吸引年轻人和依靠年轻人。”孙雨田说。
经营旧书,书店还有哪些难点
这次首批“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有七家书店,其中不少书店都是书友非常熟悉的。那么,这些书店在旧书经营当中遇到有什么难点?他们有哪些对策呢?
读者在犀牛书店(2月22日拍摄)
犀牛书店是读者喜爱的一家实体旧书店,这次被评为上海首批特色旧书店之列。书店营业面积35平方米,每年的二手书交易量达到一万本左右,以图书品质高而得到书友的青睐。书店店长庄见果来沪经营旧书10年,谈到目前经营上的一些难点,他告诉记者:“书店目前的困扰在于收支之间的不平衡,近来收书的频率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书的质量一般,由此销售速度就会减缓,导致库存积压愈多。这可能需要我们想办法去做一些平衡,吸引到更优质的书源,进而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广大的读书人和藏书者。”
复旦旧书店店主张强在理书(2月22日拍摄)
复旦旧书店是目前上海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实体旧书店之一,书店营业面积180平方米,每年的二手书交易量达到7万本左右。店主张强来沪经营旧书25年,对于这次书店获得上海首批特色旧书店的称号,他非常高兴。
2月23日,张强从杨浦驱车去松江和闵行收书,他告诉记者:“目前书店遇到的主要问题还是房租的压力比较大,好在我们通过开设网店,用线上的利润来补贴线下,否则实体店经营会比较艰难。工作推进会的召开,给我们旧书店带来了新的生机,相信属于我们旧书店的春天即将到来。”
岁月书屋位于上海书城福州路店,成立于去年4月底,书店营业面积40平方米,截至目前二手书交易量达到8500本左右,这次也被评为上海首批特色旧书店。
经过不到一年的运营,岁月书屋已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上海本地以及全国书友的关注。书屋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沪上书友群体中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与出版社的合作还远远没有铺开,因此,在出版社库存书消化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其实还很多。另外,图书分享会、座谈会等文化沙龙形式还在酝酿阶段,希望在将来可以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活动。”
位于上海书城福州路店的岁月书屋
上海图书公司旗下的上海旧书店和上海古籍书店,这次均被评为上海首批特色旧书店。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告诉记者:“两年来,通过前后九季“淘书乐”旧书市集的不断摸索,我们发现读者对旧书的需求依然存在并日益增长,同时仍有大量古旧书刊亟需保护与传承。我们立足读者需求和市场需要,坚守古旧书业,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古旧书从业人员的文化使命。”
2024年1月起,上海旧书店和上海古籍书店开始升级改造
2024年11月12日到17日,“淘书乐”旧书市集在苏州河华政湾举办(樊晔亲 拍摄)
蛇年已至,石洪颖表示,上海图书公司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更好服务读者,一是以古籍书店重装开业为契机,在书店三楼特别设立“旧书新知·淘书乐”专区,全年为读者提供专业服务。同时,计划联合业内同行在古籍书店共同开设每周一次的周末旧书市集。二是将走进全市各区,下沉至街道社区,打造“淘书乐”旧书市集的3.0版,力争覆盖更多读者,使之成为读者家门口的旧书市集,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2月22日下午,位于松江的创意园区云堡未来市,一场由小朱书店策划的“小朱系列文化讲座活动”正在举办当中。小朱书店曾是市区最大的民营旧书店之一,去年3月,小朱书店从浦东搬迁至松江,在这里重新安家。
小朱书店店主朱凤涛今年68岁,全家三代人从事旧书行业,守望书香之城,朱凤涛前后开过二十余家规模不等的书店。“最近一年当中,我一直在思考——旧书店如何经营好才能生存下去。最早是依靠门店的数量取胜,之后是依靠社区的力量,现在是通过社会力量,大家一道参与,最后与云堡未来市结缘,我的二十多万册图书全部带到这里。”朱凤涛告诉记者。
朱凤涛在新的“读不止书局”理书
很多书友一直询问朱凤涛,新的书店什么时候开张?记者注意到,在园区的艺立方四楼,一个全新的文化空间正在装修之中,这个文化空间取名为“读不止书局”,而朱凤涛的小朱书店以合作形式参与其中。
朱凤涛告诉记者:“目前书局的装修已经初步完成,总面积将达到五百平方米,书店内部会设有多个板块,包括自己心心念念的上海主题馆,可以说,这里终于圆了我的旧书梦。等到春暖花开的日子,新的书局将会与大家见面。”
春节过后的旧书市场,闹猛
春节过后,作为目前市区唯一的旧书交易市场,城隍庙的旧书市集人气如何呢?2月23日上午,记者与摄影师来到豫园新藏宝楼四楼旧书市集,乘坐自动扶梯到四楼时,已经能感觉到人气鼎沸,放眼望去,每个摊位前都挤着不少人。与年初五记者来时相比,市场的人气回升很快。一位市场管理人员则表示,上午再早点来,现场人应该更多。
新藏宝楼四楼旧书市集(2月23日拍摄)
摊主许泽章老先生今年77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先后在绍兴路和思南路开过两家书店,2008年起他正式在文庙书市摆摊,直到前几年搬来豫园。许泽章告诉记者:“当时开书店主要是经营新书,因为个人还不能开店从事旧书经营。2004年书店关了以后,我回家帮子女带小孩,2008年以后开始摆摊到现在,几乎没有间断过。”
许泽章个人认为,上海这么大的一座城市,应该拥有这么一片旧书天地。“有这样一个市场,对于发展上海的旧书行业,应该也是有帮助的。很多人还不大了解旧书市场,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里,有兴趣来淘淘旧书,那会是生活当中很有趣味的一件事情。”
今年77岁的摊主许泽章老先生
当天中午时分,沪上文化人樊东伟来旧书市集给摊主“一片云”送书。樊东伟长期致力于上海近现代出版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委员,著有《世界书局大事年表》《丰子恺与商务印书馆》《徐蔚南年谱》。
几年前,樊东伟曾在嘉兴路开设过一家开卷书屋,被沪上文化人称为“弄堂里的二手书屋”,通过书屋,樊东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书友和同行,大家在这里共同开展各类藏书交流会和读者分享会,书屋成为了旧书爱好者的乐园。“如果有机缘的话,开二手书店还是我个人比较向往的事。”樊东伟说。
樊东伟在接受晨报视频采访
在樊东伟印象当中,2021年文庙书市结束之后,新藏宝楼刚开旧书市集,人气还不是那么旺,如今的人气比起前几年已经闹猛很多:
慢慢地,我就发现自媒体上关心这些地方的人多了起来,大家也愿意利用周末时间到这里打个卡,看看旧书。真正来过(旧书市集)的朋友,如果是有文化情怀的,他会发现这个地方确实是有些吸引力的。
旧书市集目前每年的摊位费为1500元(全年每个周日的营业时段),对于如何发展旧书市集,樊东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想类似这样地摊的经营模式,如果能采取更多措施引进人流,除了周日,在平时的工作日也能开放。这样的话,旧书市集就会变成一个非常热闹的聚集地,并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当天在旧书市集上,记者遇到了在上海生活多年的日本友人Kaori女士,这也是她第一次在上海逛旧书市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买书,感觉很是新鲜。喜欢中国文化的Kaori女士买了两本书法字帖,一共花了十几元。
作为大阪人,Kaori女士也曾经去过当地的一些旧书店,在她看来,城隍庙的旧书市场与大阪旧书店最大的不同是:“上海的旧书市集人很多,非常热闹,而大阪的旧书店则比较小,显得很安静。”
在上海生活多年的日本友人Kaori女士和参观旧书市集的留言
离开旧书市集之前,Kaori女士应记者之邀用中文写下当天的参观留言——“我很喜欢旧书市集!”
各位读者朋友,你喜欢淘旧书吗?对于发展旧书业,你有什么好建议,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