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Unsplash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通知,首批遴选35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聚焦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核心场景,探索“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育、以智助评、以智助研”的实践路径,形成一批“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经验,逐步向全市中小学辐射推广。
此前,成都市教育局于2024年12月26日下发通知,将面向全市首批遴选30所左右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
此次遴选出的35所学校覆盖不同学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高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目的是让不同学段的学校都能够根据各自校情开展差异化的试点探索。
遴选出的中小学申报的“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覆盖了《成都市教育局关于遴选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的通知》发布的全部应用场景集(教师备课、课堂管理、作业管理、答疑辅导、试题命制、教学评价、教学分析),形成了全过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试点格局。
该试点计划分“三步走”:
2025年3月前,完成试点校应用场景实施方案规划设计;
2025-2026年,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注重问题导向,加强交流互动,通过试点成效监测,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案;
2027年,形成经验性成果并向全市辐射推广。
任务将推进“四变革”:
人工智能赋能学习方式变革。精准识别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学习资源;实时监测学习进度并自适应调整学习难度;建立智能答疑系统提升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变革。智能分析教学目标与内容,辅助教学资源开发;实时收集学情反馈,精准识别教学难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智能生成个性化作业;基于真实问题,创建场景化试题资源库。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价变革。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聚焦有效性和高效性,进行多维度课堂教学智能评价;实时追踪学习数据生成“学习者画像”;建立学习情况智能评分系统。
人工智能赋能教研方式变革。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同教研模式;提供教育研究成果与教学案例智能推送;开展跨校跨区域教师交流与资源共享;利用智能工具提升教研科学性与实效性。
在实施条件方面,将通过五方面对任务进行保障:
教科研引领机制。组建专项课题研究团队;设立跨学科“人工智能+教学”教研组;建立常态化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制度和程序;聚焦问题设计任务,建立任务推进分工和监测机制。
动态监测机制。组建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试点成效监测团队;实施“过程跟踪+结果评估”双轨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情况,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关注实施反馈情况;建立优秀经验共享机制。
交流共享机制。组织各学科进行试点经验交流分享;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成果交流活动;系统整理优秀教学成果与管理经验。
评价激励机制。建立试点学校和参与试点教师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课题研究、专项赛课与优秀论文评选。
条件保障机制。落实专项经费与试点软硬件资源配置 ;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机制。
附试点校名单
- 教育
- 中小学
- 学校
- 人工智能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