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宠儿到破产清算,这些车企为何倒在黎明前?

一、行业洗牌加速:2025年成“生死分水岭”



2025年2月,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老牌车企宣布重组计划,比亚迪则凭借“天神之眼”智能架构将智驾技术下探至7万元级车型。一边是巨头攻城略地,另一边却是新势力接连倒下——高合汽车停工、极越汽车终止生产、美国造车新势力Canoo申请破产……行业整合的号角已吹响,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进入白热化。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至少十余家车企宣告破产,而2025年仅前两个月,已有5家新能源品牌从市场消失。这不是偶然,而是行业规律的重演——正如手机行业从“中华酷联”到华米OV的迭代,汽车行业也终将走向“强者恒强”的结局。

二、阵亡名单:谁被踢出了牌桌?



1. 拜腾汽车:曾与蔚来齐名的“四小龙”之一,融资84亿元却因量产失败,2023年破产清算。

2. 威马汽车:2019年销量仅次于蔚来,却因技术短板和资金断裂,2023年申请破产重组。

3. 高合汽车:主打高端市场,2024年停工6个月后黯然退场,创始人丁磊的“贾跃亭式造车梦”破碎。

4. Canoo:美国“滑板底盘鼻祖”,融资超17亿美元却因生产造假、资金链断裂,成为2025年首家破产车企。

更残酷的现实是:这些倒下的企业大多曾头顶光环。拜腾柏林发布会一掷千金,威马年销1.6万辆跻身头部,Canoo甚至被苹果考虑收购……但缺乏核心技术、盲目扩张、资金管理失控,最终让它们成为行业整合的牺牲品。

三、濒危名单:谁在悬崖边挣扎?



- 哪吒汽车:2024年销量腰斩,亏损超183亿元,CEO离职、供应商欠款等问题频发。

- 极石汽车:月销仅650辆,母公司石头科技净利润暴跌43%,被质疑“贴牌造车”^2。

- 极星汽车:毛利率跌至-2.4%,国内月销不足200辆,在比亚迪和特斯拉夹击下岌岌可危。

这些企业共同暴露了新能源赛道的致命陷阱:重营销轻研发、依赖外部供应链、盲目追求高端化。例如极石汽车,三电系统和智驾技术均采购自供应商,缺乏核心竞争力;哪吒汽车则因低价策略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

四、幸存者法则:技术、成本、全球化



比亚迪2024年销量突破427万辆,秘诀在于垂直整合能力:从刀片电池到电控系统全自研,单车成本比竞品低15%。吉利银河系列凭借CMA架构和雷神混动技术,销量同比激增105%。而特斯拉则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将Model Y生产成本降低40%。

五、启示录:行业没有“小而美”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 1998年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失败:证明文化差异和资源错配会摧毁巨头联盟。

- 2024年钢铁行业破产潮:12个月内11家企业清算,印证“规模效应”是制造业生死线。

对新能源车企而言,年销10万辆是生死线,20万辆才能勉强盈利。当比亚迪将A级车价格打至10万元以下,当特斯拉用FSD(完全自动驾驶)构建生态护城河,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间已被彻底挤压。

结语:潮水退去后的新秩序

2025年,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0%,行业从“拼融资”转向“拼造血”。那些倒下的企业,用百亿亏损换来一条铁律:光有PPT造不出车,靠补贴烧不出未来。而活下来的品牌,正在书写一个新的时代——这里没有侥幸,只有技术与效率的终极较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