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中央重建了新四军,并且在之前四个支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七个师,很多人对第一师比较熟悉,毕竟第一师的师长是赫赫有名的战神粟裕。第一师在粟裕的带领下,战斗力也是惊人。而第七师却很少有人了解。说起来第七师还是比较特别的。从人数上看并不多,仅有一个旅和挺进团,但从成立之初便在皖中地区坚持抗战。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七师改编又调往了山东,番号也被撤销。
新四军领导班子也并不弱,可是跟其他几个师比起来名气并不大。尤其是在建国后授衔时,领导班子几位首长竟然无人参加,这是怎么回事?
张鼎丞是第七师的师长,但其实他只有任命,却并没有到任。主要是因为他在延安走不开,有同样重要的任务。毕竟延安整风运动同等重要,他还担任中央党校二部主任,也正是由于他的坚持,抵制了抢救运动的严重错误。
张鼎丞资历还是挺老的,他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红军长征后,他更是留在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因此,在抗战时期,他主要是在新四军,并担任第二支队的司令员,不过后来去了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尽管侧重点在地方,但张鼎丞对于地方的剿匪反霸以及恢复和发展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建国后他进入了政府部门工作,并没有参与授衔。
第七师的政委是曾希圣
曾希圣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参加进步活动,后来又去考了黄埔军校。之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又赴苏联学习,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早期是做兵运工作的,曾在国民党军秘密工作。后来转移到了情报战线,参与创建中共中央军委二局,被任命为该局首任局长兼红一方面军二局局长,为后来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作战提供了大量准确情报。长征中,曾希圣的二局,多次截获并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密码。毛主席曾盛赞:“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抗战开始后,曾希圣主要做的也是情报工作。皖南事变后,他被任命为第7师的政委。因为师长张鼎丞没有到任,他负责筹建新四军第七师。不得不说,曾希圣还是很有经济头脑,他带领部队一边打仗,一边搞经济发展,还有声有色,甚至不断的支援新四军军部。
解放战争期间,曾希圣担任华野6纵政委,后来他又调往二野,出任副参谋长,兼任豫西军区司令员。1949年4月出任皖北地区党委书记,皖北军区司令员兼任政委。1952年1月,皖南、皖北合并为安徽,曾希圣先后任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可惜,因为主政地方,他没有参与授衔。
参谋长李志高
李志高15岁的时候就加入了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抗战开始后,李志高随大批干部一起去了新四军,担任过军部侦察科长和作战科长。“皖南事变”中,作为军部作战科长的李志高是有战功的。突围后,他与曾希圣的第七师会合,并担任七师参谋长。
不过,新四军在重建后,成立了一个审查委员会,其目的是看看突围后的人当中是否有个别叛变投敌者的混入,李志高因被怀疑与项英的被害有关,而被关了起来。
最终,他因为承受不了稀里糊涂的审查,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选择以死明志,年仅28岁。
政治部主任何伟
何伟是河南人,毕业于汉口华中大学,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期间,他在地方工作,担任过湖北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后到大别山地区坚持敌后斗争,曾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并在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七师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何伟去了东北,并留在地方工作,担任过哈尔滨市委书记,牡丹江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主要任务就是稳定大后方。其中之一就是剿匪,而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何政委的原型就是何伟。
东野的铁道纵队成立后,他又担任政治部主任,并在后来随部队南下。之后,何伟主要在地方上任职,担任过广西省委副书记以及
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
1952年,周总理又把他调入外交部,担任部长助理,后担任中国驻越南大使兼驻老挝经济文化代表团团长。1962年4月,何伟回国离开外交部,在老家河南任省委第二书记。1964年,何伟又调任国家教育部部长。
因此,何伟也是因为调离部队而失去了授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