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教室里阳光灿烂,那个爱听歌的男孩却再也不会回来了。

就因为在课间摸出电话手表听歌被老师当众训斥,他放学回家后仍然想不通,从楼上一跃而下。

首先,这是个悲剧:孩子的悲剧,家长的悲剧,也是老师的悲剧。

对于孩子来说,他一个初中男生,不过 13、4 岁,正是活泼爱玩的年纪,课间听歌,有什么大不了?

哦,对了,学校不允许带电话进课堂,手表电话也不行。

所以,老师认为男生违规了,所以批评了他。

被批评了之后,孩子就受不了,怎么都想不通。

首先,这孩子大概率是中等生,跟老师的关系一般,而且他应该不是那种顽皮的类型,很少被批评,偶尔挨一次说,就受不了。

如果是那种经常被老师提溜起来批评的,心态一般都很稳定。

如果是那种天天挨打、被打得漫山遍野跑的孩子,也不会因为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想不开。

出事的孩子,大概率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性格特别敏感的孩子,还有点脆弱。



13、4 岁的年纪,是人一生中最脆弱的阶段:敏感、多忧思、没有应对挫折的经验,经不起风雨。如果老师能发现这个孩子尤其敏感的特点,换个方式要求他遵守“不准带电话进教室”的校规,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问题是在这个案例中,没有如果,老师很忙,顾不上去琢磨哪个孩子的心理状况,也没那个能力。

对于老师来说,也是悲剧:老师不过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监督、教育学生。结果出了这么大的事,老师以后还敢不敢批评学生了?

对于家长来说,好端端的孩子,因为听了歌,因为挨了一句批评,好容易养到 13、4 岁的孩子就没了,这事搁在哪个家长头上,都受不了。

所以,这事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当一个新鲜的生命突然凋谢,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走廊上老师疾言厉色训斥学生,教室里撕碎的小说书页纷纷扬扬;

家里,家长对着不及格的卷子青筋暴起,打骂孩子。

大人们总说"这都是为你好",却看不见孩子攥紧的拳头在发抖,看不见他们眼里熄灭的光。

那个跳楼的男孩,或许在被当众训斥的瞬间,觉得全世界都在否定他的存在价值。

现在的孩子背着比书包还重的心理包袱。

重点高中的升学率、补习班的打卡记录、班级排名表的升降,这些数字像枷锁套在他们单薄的肩膀上。

北京安定医院的数据显示,每年接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增长15%,最小的患者只有12岁。他们不是脆弱,而是被持续的压力压弯了腰。

悲剧发生后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可曾想过他们连哭都不敢出声?



那个纵身一跃的孩子,用最决绝的方式撕开了教育体系的伤疤。

该改变的不是孩子的承受力,而是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

允许他们在课间听首歌,在周记里写点废话,在犯错时得到温柔的纠正——这些细微的尊重,才是托住生命的最强韧的网。

窗台上的绿萝还在生长,可那个少年的生命永远停在了十四岁。

当我们把教育简化为分数和纪律,忘记每个学生都是会疼会痛的血肉之躯,这样的悲剧就永远无法画上句号。

给成长留点缝隙吧!让光照进来,让风透进来,让年轻的生命能在跌倒时,抓住柔软的希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