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梦娇 见习记者 张东慧 通讯员 彭婷)春日采芦叶裹粽香,秋日刈苇秆编席忙,寒冬芦花飞雪映江天……二月中旬,又到了一年一度收割芦苇的时节。在张家港市双山岛江堤边,工人们全副武装,顺着江风的方向,将成片成片的芦苇割倒在地,干脆利落。“芦苇就是要年年割,才会长得更漂亮。”工人张其兴边说边手上的工作不停。
放眼望去,张家港湾江堤旁5000余亩的芦苇荡随风摇曳。大片芦苇如何管理,一度让当地十分苦恼——任其生长,容易成为污染之源;堆积在外,又容易成为安全隐患。为此,张家港在芦苇绿色转型上下了许多功夫,让芦苇从“生态包袱”变身为“生态卫士”,肩负起守护长江清流的使命。
今年年初,为遵循“保护性清理、可持续修复”的原则,张家港市创新推出分区分批治理方案:以1至3年为周期,采用人工+机械的协同作业,最大限度保护滩涂生物栖息环境。“我们将全岛划分为8个区块,从渡口慢街的0.077平方公里到海棠湾的0.534平方公里,分块收割,有留有割,让清理的节奏匹配芦苇自然生长节律。”双山岛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徐晓天介绍。
芦苇荡的生态价值远不止固土护岸。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是东方白鹳、震旦鸦雀、中杓鹬等珍稀候鸟的“生态驿站”。2019年,张家港湾片区的环境提升工程启动,在水利部门的牵头下,推进了芦苇补种。如今,张家港湾江堤旁的芦苇滩焕发生机,并每年开展收割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滩涂生物栖息环境。目前,张家港市约有2万余亩芦苇地,主要分布在张家港湾、双山岛、乐余镇等沿江滩涂地,部分已进入收割期。芦苇清滩工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态对话,它以芦苇为媒,连接着祖辈的生存智慧,践行着“绿水青山”的发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