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娟,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届宁夏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报告文学《走出黑眼湾》、小说《出路》《飞起来的村庄》等。

朋友们约喝茶。坐在窗边隔着玻璃朝外看去,红寺堡的冬天有点冷清,街道上没有过于密集的车流和人流,没有高楼林立、商铺云集的大都市气息,更没有那些标新立异、吸人眼球的巨幅广告牌,呈现的是一个小县城该有的场景。而远处的丘陵和田野,肃穆地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散发着寂静和庄严,也好像在说,冬天就是这样的,或者说,没有绿意渲染的土地,都会有这样的冷清和寂寥,但这一切组合并不显得单调。你可以觉得它没有活力,但你不能忽略它该有的内涵和独特的意味。

茶水飘出一些淡淡的雾气,将窗外一成不变的景致装饰了一下,淡淡薄雾中多出几分遐想与期待,不由让人端起茶杯,雾气变成香味,喝一口,香味便肆意弥漫在口齿间,胃里也跟着温润起来。

一起温润起来的,还有正在进行的话题。我们聊起了红寺堡的变化,也顺便聊了聊我们在红寺堡的这些年。

每个人都有一段刚来红寺堡时所经历的艰难岁月。那时这里完全是一片刚开发出来的荒地,放眼望去,全是沙土,仅有的建筑是车站和开发区管委会大楼。两栋建筑孤单地像两只互不搭理的喜鹊,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仅有的一条公路从远处延伸过来,中间还被沙土切断了好几处。一起被切断的,还有人们对红寺堡的好印象,觉得是走投无路了才会选择来红寺堡。

朋友说,他当年但凡有一点办法,都不会来红寺堡。从学校刚毕业那会儿,有一位前辈拍着胸脯保证让他去省城一个事业单位就职,还说要是跟着他会前途无量。他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周围的人,意气风发地准备去就职。同学、亲戚、家人无不羡慕他有这样的好运气,也期待着他的一鸣惊人。可他去了后才知道,前辈之前的一再打包票虚得像刚倒出来的啤酒,里面全是气泡,一再地推诿与回避,他就成了一个无处可去的人。

就职无望,无颜见家乡父老,身上只剩二百块钱,何去何从成了他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就在这时,有人跟他说起了红寺堡,他也只能去红寺堡试试。那时的红寺堡刚刚开发,百业待兴。他租了房子,铲开门口的沙子,用自己学的一点摄影技术开了一家小店,承接各种摄影和录像工作。他扛着摄像机走村串户给人照相,拍婚礼现场,硬是坚持在红寺堡站住了脚。再往后,店越做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慢慢地,买了房、买了车、结了婚,把母亲也接过来了,日子一下子就好起来,成了他喜欢的样子,他也在红寺堡深深扎下了根。很多年以后他都在想,红寺堡就是个能让人寄托身心的地方。

另一个朋友放下茶杯,也开始讲起她的故事。她是师范毕业后考到红寺堡的。父母来送她,一进她的宿舍,母亲就开始抹眼泪:“这哪像个宿舍的样子啊!就跟个时间长了没有打扫的仓库一样么。”母亲进门环顾了一圈,伸手去摸床铺,摸到的全是土和沙粒。母亲立刻改变了主意:“这个班咱不上了,这么苦的条件,你一个女孩子,咋能待下去!”

父亲是老教师,一听母亲这样说,顿时就火了:“这个地方又不是她一个女孩子,人家的孩子可以,她为啥就不可以?再说了,都考到这了,这个班是你说不上就不上的吗?真的是慈母多败儿!”

父亲这样一说,母亲哭得更厉害了,她也忍不住哭了。但事已至此,最后还是选择留下。在红寺堡的第一个夜晚,她一夜没睡,带哨的风从遥远的天际呼啸而来,再带着尾音仓皇而去,每一场风都像在她的脑海里拉响了凄厉的警报。她只能扯起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连脑袋都不敢往出露。夜晚在这样的风里显得漫长且寒冷、恐慌而揪心,她在心里一遍遍地祈愿,期待风突然停了,期待天赶紧亮。她甚至不敢哭,怕哭出的声音也变成风声到处去游荡。

她上班的第一天不是给学生上课,而是带着大家搬砖。学校院子里全是沙子,用红砖铺了好让学生有个活动的场所。几天之后,一块被红砖覆盖了的场地成了学生们的操场,也陪伴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度过了他们初中阶段的学习时光。而如今她所在的学校已经成为红寺堡区的示范学校,经常有外地的教师来观摩学习。

往事历历在目,苦中有乐。后来有人问她,你留在红寺堡后悔不?她说一开始也后悔过,但现在只剩下成就感。在红寺堡的20多年,她学会了很多东西,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和一个地方一起成长,并且看着它的各种蜕变,这种感觉足以让她时时感到满足。

我知道,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感觉,而是每一个来红寺堡的人都有的感觉。刚来的时候各种艰难,心里不止一次地抱怨,这是个什么破地方!但慢慢地,就不再抱怨了,每个人都把自己扎进了红寺堡的泥土里,和这里融为一体,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红寺堡的建设者。

大家一起见证这里从一条路变成很多条路,从一所学校变成了好几所学校,从只有两层的街边小楼到现在的繁华街道,从一片荒滩变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

在红寺堡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经历和记忆。时间会让这些记忆重叠、更新、改变,也会带走很多东西,但人一旦对一个地方有了感情,就会把它放在心上、挂在嘴上。任时间怎么去改变,只要一想起,总会在内心深处给这个地方留一席之地,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融入血脉,深入骨髓。

内容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4期

技术编辑:曾杰

责任编辑:夏洁

审核:马学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