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携手共治,蓝天刷屏绿色成景


2024年8月2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本报资料片)王龙摄

白洋淀又添“新朋友”!近日,这里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灰背隼、凤头蜂鹰,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赤颈鸫。至此,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95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89种。

野生鸟类是环境质量的“生态试纸”。从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在此繁育雏鸟,到曾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绝迹的彩鹮组团现身,白洋淀鸟儿越来越多,很多还从最初的“串门”改成了“定居”。

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经过努力,淀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再现。

河北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承担着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任务。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北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1月10日10时,三河市蓝鲸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院内,一辆家用轿车正接受环检。来自廊坊市生态环境局三河市分局和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对环检现场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

当日,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交界处机动车检测场联合执法。“今年初,我们双方签订跨区域环境执法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商定每季度各牵头组织一至两次联合检查行动。”廊坊市生态环境局三河市分局副局长张国峰介绍,联合检查主要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移动源等方面,对查处的环境违法行为双方实行共管共治。

京津冀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共享一地生态环境,共护区域环境安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始终坚持“一盘棋”思想,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力度,全面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提升区域空气质量。

蓝天刷屏,从“稀客”变“常客”。来自京津冀三地生态部门的数据显示,2021年,三地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首次全部步入“30+”阶段。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5.9%;天津市PM2.5年均浓度为38.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0.2%;河北省PM2.5年均浓度为37.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3.75%。

一组组数字变化,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的最美注脚,也是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到达采样点位,选好采样位置,将采水器沉入河中,再将取出的水样倒入沉降桶备用。2月7日12时,承德市环境监控中心监测技术人员于文军和李书增,正对潮河古北口国考断面进行采样监测。

“每月我们自己进行一次常规监测,每季度和北京组织一次联合监测,确保清水送北京。”于文军说。

上下游携手共治一泓碧水,近年来,三地不断强化跨省重点流域联保共治,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已实现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双向奔赴让水生态质量持续向好。2024年,潮河、白河、沙河、黎河等跨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

2月的塞罕坝,寒气逼人。检查生态护栏有无损坏、查看幼树长势、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防火检查……每天,工作人员都认真巡查林场,做好防火工作和林场管护工作。

去年,林场10.6万亩石质山地攻坚造林全部完成,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到98.9%和92.2%。与建场初期相比,目前林场森林覆盖率已由11.4%提高到82%,林场有林地面积增加到115.1万亩。

年年吐新绿。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介绍,今年,林场将围绕造林绿化再攻坚、森林抚育再提质,建设混交林1.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1万亩,持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河北持续抓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2024年完成营造林638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13万亩,分别是年度任务的106%、226%,京津冀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今年春节假期,张家口崇礼区再次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8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60.45万人次,同比增长27.5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5亿元,同比增长21.79%。深入推进首都“两区”建设,张家口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了发展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成景,生态“高颜值”变身经济“高价值”。

积极发挥“近”的优势,做足“美”的文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持续走热,今年春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3.9%、12.8%,其中接待京津游客占比达到18.2%。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春节假期河北接待游客数量居全国第7位,比去年春节前进1个位次。(记者马朝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