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赋予其在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内涵。
奋进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做实做细“抓前端、治未病”,就地解决矛盾,融入基层治理,筑牢基层善治根基,以实干和担当绘就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新“枫”景。
让纠纷化解在前端
一份长达十页的调解协议最终落定,那笔曾如巨石般压在企业心头的约1.8亿元的负债,终于迎来了化解的曙光。
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法院会同县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和属地乡政府等召开协调会,专题研讨分析小股东权益保障、公司税费承担等问题,最终确定了由大股东A公司收购小股东B公司和周某股权的解决方案,并为负债累累的公司破解了现金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降低了纠纷对公司经营造成的影响。
一子落而全盘活。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调解优先,实质化解矛盾,通过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有效避免了欠薪、债权无法收回等次生纠纷的产生,维护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题中之义,也是人民法院的必然选择。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强调,人民法院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把“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做细,把指导人民调解、促进多元解纷的工作做实,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近年来,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党委领导下与有关方面形成“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合力,激发调解活力,取得了有效化解矛盾、解除纷争的积极成效——
聚焦离婚诉讼、高额彩礼等民生痛点,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花山人民法庭创新打造“花点心思”家事调解模式,选派资深民事法官,指导开展调解员业务培训,提供案例解析、模拟调解、在线答疑等指导,促进家事纠纷实质化解。
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指导下,依托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建立的“总对总”机制,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与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市银行保险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打造“1 ﹢ 3 ﹢ N”金融纠纷多元解纷机制,共享行业调解与司法服务资源,实现以银行为原告的案件最快当天调解、当天出具裁定书,平均耗时15日以内。
作为上海内环里最大的商品房小区,中远两湾城常住人口超5万,房龄普遍超过20年,电梯、监控、地下车库等设施老旧问题日益突出,矛盾纠纷隐患丛生。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通过建立“居委法苑”工作机制,指导社工开展纠纷调解,围绕社区常见纠纷,提供法律培训和咨询,并定期开展巡回审判。2024年前10个月,普陀区法院受理的物业类纠纷案件数量比高峰时期下降了85%,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
矛盾纠纷止于未发、治于未萌、化解在萌芽状态,能让老百姓更获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法院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促推社会矛盾“降温”。2024年,全国法院收案增速降至近20年来最低。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由于法院认定小齐与配送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作为外卖员的小齐终于可以得到工伤赔偿了。
小齐因在送餐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向所在公司主张工伤赔偿。虽然配送公司对小齐进行实际管理和工资发放,但小齐因入职时以个体工商户名义接受送餐平台的派单,故其赔偿要求被拒绝。
为确认小齐与配送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山东省高唐县人民法院法官李明月在法答网上进行检索。最终,李明月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就类似提问给出的答复意见,结合用工事实和劳动管理程度据实分析,保护了小齐的合法权益。
这只是人民法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做实定分止争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如何提升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能力,提升定分止争的能力和效果?增强学习意识、案例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用好法答网、案例库释法说理的典型案事例,促进服判息诉、实质解纷,让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在一起寻衅滋事案中,9名被告人的律师均对共同犯罪提出意见。云南省剑川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团队负责人何焰霞充分吸收案例库中的优秀经验,将类案里关于共同犯罪的说理融入判决书。宣判时,被告人及其律师均未对判决结果提出异议,有效提升了裁判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面对票据纠纷里的新型案件,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人民法院法官朱晓艳以案例库为裁判指引,依据参考案例中关于票据追索权的形式要件认定要素,判决一案的原告胜诉,并要求被告限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判后朱晓艳再次利用案例库中的权威案例进行释法说理,最终促使被告服判息诉,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一库一网”所蕴含的司法智慧,提升了司法实践的水平。而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新做法又反哺了“一库一网”的不断升级,凝聚成新的解纷智慧。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结了北京市首例“碳排放配额强制执行案”。该案中,承办法官罗琛基于2021年7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经过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等单位多次研讨,将碳排放配额的财产权利属性体现在法律程序中,为碳排放配额的强制执行贡献了法治实践智慧。
人民法院案例库自2024年2月上线以来,累计收录公布各类具有参考示范价值的案例4500余件,基本实现了常见罪名、多发案由的全覆盖。2025年1月22日,多元解纷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公开,截至2月21日,经有关中央单位推荐和地方法院选送,已入库案例269篇。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人民法院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向前促进纠纷源头化解、向后促进纠纷实质化解,将定分落到实处,把止争做深、做实、做到人民心坎里。
让“小法庭”发挥大作用
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人民法院老奇台人民法庭辖区的村民们看到法官贾维亮,总会像老朋友一样问候一声:“老贾来了。”
老奇台法庭“三农”纠纷案件多发,贾维亮的微信里加了不少乡镇站所、村人民调解组织和当事人的联系方式,化微信通讯录为纠纷化解“朋友圈”。以贾维亮命名的“老贾来了”团队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成为了老奇台法庭一道亲民“枫”景。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人民法庭处于服务群众、解决纠纷的第一线,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做好人民法庭的工作,与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回应好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紧密相联。
2023年11月,经党中央批准,结合“枫桥经验”纪念大会、全国调解工作会议部署,最高人民法院推进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示范项目。
一年多以来,各地法院积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在全国各地形成一批具有时代性和地域特色的“枫桥式人民法庭”实践经验样本。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于2024年年底上线“数智枫景”法治地图云平台,涵盖“营商发展、法治政府、平安社会、家事和谐、生态环境”五大司法场景,干警可以通过内置的人工智能模型,将司法数据转化为法治建议,为相关主体提供智能化风险防控建议,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昌融云调”工作室、“云上法庭”远程庭审系统、千兆光纤和高清显示大屏……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水果湖人民法庭数字化审判水平不断提档升级。法庭还部署有区块链电子存证平台,能有效防止电子数据被篡改,破解电子证据认定难题,让当事人上传的诉讼材料在“云”上畅行无忧。
司法服务“向前一步”,法治“枫”景触手可及。基层人民法庭通过开展巡回审判,让“小法庭”发挥大作用,将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
瑰奇壮丽的麦积山下,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法院甘泉人民法庭秉持“人在旅途,法在身边”的服务理念,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设置了4个旅游纠纷巡回审判点,开辟绿色通道,实现旅游纠纷的快调、快立、快审,降低游客维权成本。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乌龙泉人民法庭干警深入田间地头、村组一线巡回审理,推动涉农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让法治“飞”入寻常百姓家。
截至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共发布8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以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促推纠纷预防化解,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法治支撑。
江山如画,“枫”景正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人民法院将更加积极履行职责使命,努力化解矛盾风险,做实定分止争,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扎实的行动,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孙陈亦)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