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名瘦成“纸片人”的女子出现休克

被紧急送到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重症医学科

医生检查发现

她之所以休克不是因为太瘦

而是“太补”

厌食症患者

“进补”一周突然休克

这名女子是44岁的李女士

两年前,因家庭变故

被确诊患上“神经性厌食”

长期的厌食

让身高158cm的她

体重骤降至64斤,骨瘦如柴

家人心疼不已

前阵子终于说服她就医

在当地医院置入胃管

通过鼻饲提供营养

回家后

家人开始每日为李女士加喂

精心炖煮的高汤、肉、蛋羹和米糊等

心想着“多吃点补身体”

虽然家属精心照料

但三四天后

李女士开始表现出明显乏力

家人没意识到“有问题”

选择继续精心喂养

眼看着一周左右

李女士体重增至70斤

家人还来不及开心

等来的却是李女士出现了

意识模糊、心悸和呼吸困难

很快

李女士被紧急送诊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收治在重症医学科(综合)

入院检查显示,她的BMI(身体质量指数)仅14,呈消瘦状态。入院时,她已处于休克状态,躯干及双下肢水肿,肝功能损伤,血常规提示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还合并肺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盆腔积液。

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

在刘宝荣主任医师的指导下

联合临床营养科会诊

迅速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李女士为

“再喂养综合征”

所幸经过积极对症治疗

并在临床营养科协助下

精心制定限制性能量摄入

缓慢增加热卡摄入

一周后,李女士症状好转

生命体征平稳

营养能量摄入也达到正常需求量

顺利出院

医院还为其制定了适合的营养方案

什么是“再喂养综合征”?

重症医学科(综合)

黄水文副主任医师解释

再喂养综合征

是在长期饥饿后提供再喂养

(包括经口摄食、肠内或肠外营养)

所引起的

与代谢异常相关的一组表现

目前认为

这是一种严重的、潜在的致命疾病

轻症患者可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显著的病情恶化

包括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外周水肿以及心源性猝死

一般神经性厌食者、精神障碍者、酒精与毒品滥用者、行减肥手术或肠切除术者、经历饥荒者、肾功能衰竭或血液透析者、重症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是该病的高危人群

如何预防“再喂养综合征”?

黄水文表示

家有需居家营养支持的患者

家属要特别警惕再喂养综合征

喂食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阶梯式增加热量:避免一次性补充过多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

分阶段调整饮食:初期以低糖、低盐、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粥、蔬菜泥),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高糖食物。

补充关键电解质:如磷、钾、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补充剂。

密切观察预警信号:如乏力、手脚麻木、尿量减少、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及时就医。

黄水文提醒

对于高风险人群

建议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下

进行营养干预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林春梅

新媒体编辑 兰超

监制 管慧 林亦敏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