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AI参与医疗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2月22日,一位医学博主发文抛出疑问:“要是有人带着Deepseek开出的药来门诊看病,你会如何应对?” 而就在当天下午,该博主就遇到了一位患者拿着Deepseek给出的药方前来就诊,出于病情不严重且药物为常规用药的考虑,博主按照患者要求开了药。但当时没来得及询问Deepseek,面对这种情况医生究竟该如何处理,成了萦绕在博主心头的疑惑。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此前,也有医生在社交平台分享类似经历。2月16日,深圳某医院的孙医生在门诊坐诊时,就有患者拿着Deepseek给出的治疗灰指甲的处方建议要求开药。
经判断,孙医生认为从治疗灰指甲的角度,Deepseek给出的处方是靠谱的,但关键在于诊断环节。最终孙医生给患者开了药,晚上回家后他也向Deepseek提问:遇上患者带着其诊断方案要求直接开药该怎么办?Deepseek给出了7点建议,孙医生评价其“说得还算合理,最主要是要和患者沟通,告知用药风险” 。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Deepseek看病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不少网友分享自己使用Deepseek问诊的经历,有人感冒后向其求助,详细描述症状后,Deepseek不仅能准确判断感冒类型,给出用药建议和日常护理建议,还能根据病程发展调整药物建议。
还有家长将孩子的血检报告上传给Deepseek,得到的诊断结果与医生基本一致。甚至有癌症患者用Deepseek分析病史和治疗方案,认为它给出的处方细致专业,水平与顶尖肿瘤科医生不相上下,且比普通全科医生更出色。
不过,AI看病也引发诸多质疑。有医生指出,虽然Deepseek在某些常见病症的诊疗建议上表现不错,但医疗工作具有严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AI无法完全取代医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治医师胡伟表示,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准确诊断,而目前AI在查体过程中,难以像医生一样通过听、触、看等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和直觉准确判断患者身体状况,例如阑尾炎的查体,AI就很难精准判断。
而且,治疗方案需考虑患者个性化需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AI则可能缺乏这种灵活性。 从行业规范来看,多地医院在引进AI工具时,都明确将其定位为医疗辅助工具,严禁AI用于首诊、危重病人处置及侵入性治疗决策等。
湖南省医保局也下发通知,严禁用AI生成处方。这一系列限制旨在避免AI被滥用,保障医疗安全。 Deepseek等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患者获取医疗建议提供了新途径,也为医生提供了辅助参考,但目前它还无法完全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临床经验。
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其在医疗领域的作用,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与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