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不见时间
但可以看见时间的力量
不知不觉
《开屏“见”好》栏目
已收录200期感人故事
200个日夜
凡人微光 星火成炬
一句照亮人间的暖心话语
一段漫长岁月的坚定守候
一次果敢勇毅的挺身而出
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托举
每个持续数秒的开屏时刻
成为丈量文明厚度的时代坐标
让我们一起见证
这些值得铭记的美好……
勇者无畏 善者无私
平凡铸就伟大
英雄来自人民
生死关头之间 千钧一发之际
与时间赛跑
与死神竞速
上演救援奇迹
当得知有老人落水
他丝毫没有犹豫
从10米高桥上一跃而下
气温低至零下7℃
入水瞬间 他顶住刺骨的寒意
深吸一口气 扎入水中
迅速抓住落水者的胳膊
拼尽全力拖着落水者朝矮桥游去
在专业救援队的帮助下
落水者被救起
这位“平民英雄”张康元
在长达17年的公交驾驶生涯中
曾三次救火 两次救人
凡人英雄 温暖一座城
当夜色降临 寒风呼啸
却有人在黄河岸边徘徊
黄河浮桥值班室值班人员高全全
在监控中发现这一幕担心出意外
立马拿上救生衣和救生圈往岸边赶去
这时女孩已经落水
他边跑边喊:“快点快点,先救人!”
随即跳入水中
将她带回相对安全的地方
他们的毫不犹豫
让凛冽的寒冬不再冰冷
在风雨中 坚毅坚守
在寒冬酷暑里守望互助
勇往直前以赴之 殚精竭虑以成之
舍生忘死以从之的勇毅与执着
鼓舞和照亮更多人前行
“只要国家需要
我一定以岛为家 坚持到底”
一句诺言 一生坚守
当一个个守岛人离岛安度晚年时
只有王加辉始终坚守初心 扎根海岛至今
77岁的他
每天都会登上赭岛的最高处例行巡视
50年来脚步遍及岛上的每一寸土地
他以单薄的肉躯抵挡着惊涛骇浪
用无怨无悔的坚守
兑现着对党和祖国的庄严承诺
一月走烂一双鞋
护林员董京山最深爱的还是“那片林”
他坚守的林场面积有1300多亩
而这一走 就是20年
董京山和妻子吃住在山上
以植树造林 护林防火
防止盗采盗伐为已任
哪怕因生活不规律
胃几乎全部被切除
他也不愿离开山上的一草一木
小行大爱 静水深流
总有一种善意直击人心 让人动容
在善意的“双向奔赴”中
有一份热 发一份光
就令萤火一般 交织璀璨
在淄博市溡源社区
有一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奶奶
每到过年都忙着缝制冬衣
社区利用慈善基金采购布匹棉花
发放给“暖奶奶”们
她们再缝制成棉衣棉被
送给辖区独居老人和孤困儿童
7年来2000件棉衣棉被
让这份冬日“温暖”愈发浓厚
“摆过地摊 也卖过菜
真是渴求一份工作”
1996年 纺织厂因经营不善倒闭
王文华被迫下岗
后来 王文华在别人的劝说下
抱着“试试万一有效果”的心态
成立了即墨第一家工会职业介绍所
虽四处碰壁 却没有让她打“退堂鼓”
王文华继续咬牙坚持 主动登门
29年来从下岗女工变“送岗顶流”
她帮近40万人找到“生命光华”
非遗与现代在碰撞中交融
在与时俱进的旋律中 找寻灵魂的归属
在无声处 以无尽热忱守望传承
芝麻酥糖是明末清初在京津流传的手艺
“常家芝麻酥糖”制作技艺传承人
常东磊已经挑起大梁
10年前他放弃工作辞职回家
只为传承这门手艺
如今 10多个流程依然纯手工制作
一口“千丝万缕”糖
见证了五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从家具行业跨界面点制作
青岛王哥庄大馒头面点师姜雪萍
将拥有500余年历史的王哥庄馒头
做成“蛇转乾坤”的艺术品
还配有立体支架
既能做摆设又能当食物
独特配方+非遗手艺+超高“颜值”
匠心之下
面团被“卷”出上百种花样
她让传统大馒头焕发新“食”尚
流水岂无痕 平凡亦闪光
在他人受困时施予援手
在面对选择时坚守正道
勇于担当 敢于担当
谱写自己不屈的人生诗篇
“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一句“玩笑话”他坚守了12年
生于1990年的黄宝鑫是一名法警
2013年黄宝鑫的同学因一场车祸意外去世
同学家境贫寒 母亲又患有疾病
中年丧子对夫妇俩打击很大
黄宝鑫说:
“叔 婶 他走了 以后我就是你们儿子
有事情及时告诉我 我会第一时间赶到”
在此后的日子里
黄宝鑫一有时间就去看望
还主动帮忙料理家庭琐事
就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在黄宝鑫的努力下
刘雪东夫妇慢慢走出了阴影
对生活重拾希望
年迈婆婆体弱 听力记忆力衰退
丈夫曾患脑血栓 劳动能力受限
家中大棚农田待耕 儿女正值学龄
年仅32岁的小叔子又突遭严重车祸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家庭摇摇欲坠
但瘦弱的魏爱玲没有放弃
撑起了整个家
悉心照料瘫痪的小叔子16年
饮食起居 寻医问药 康复锻炼
事无巨细 无微不至
魏爱玲用行动诠释“长嫂如母”
续写“中国好人”的光辉篇章
这些关于坚守 奉献和爱的故事
促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场场双向奔赴
《开屏“见”好》
用心纪录每一寸光阴流转
再现“美好”最真实的样子
传递温暖前行的坚韧力量
开屏留给“好人”
“大众”更懂大众
与故事共情,与栏目共鸣
与时代同频,与人物共振
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大众新闻编辑 许光宇 策划 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