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宵夜,东营市养老中心满院红灯笼随风轻摆。杨子飞捧着刚出锅的元宵,碗里升腾的热气,窗外的灯火阑珊,屋内的融融暖意都让她找到了家的感觉。
琴声里的双向奔赴
三十多年前,河北定州市的一场军地联谊会上,阳光透过礼堂的玻璃窗洒在木质舞台上。年轻的通信兵司维海抱着吉他,指尖轻轻扫过琴弦,《爱的罗曼史》的旋律如清泉般流淌。台下的杨子飞怔怔望着那个挺拔的身影——军装笔挺,眉目清朗,琴声里藏着温柔与坚毅。那一刻,她仿佛听见命运的齿轮“咔嗒”转动,将两颗心悄然扣合。
三个月后,他们在吉他学习班重逢。司维海教她按弦的姿势,指尖相触时,杨子飞的脸颊染上红晕。他笑说:“你的手太小,得用些力气。”她却悄悄在日记里写道:“他的手上有茧,是枪杆磨的,也是琴弦磨的。”那时的她爱读三毛与琼瑶,幻想爱情是“死生契阔”的浪漫;而他总说:“军人不懂甜言蜜语,但承诺就是一辈子。”
司维海退役后就回到了东营,在接下来五六年的光景里,他们便靠着鸿雁传书维系着这份遥远的情愫。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彼此的深深牵挂,时光荏苒,书信成了他们唯一的寄托。1992年,杨子飞攥着一张火车票,跨越三百公里奔赴东营。站台上,司维海牵着杨子飞的手,低声说:“往后余生,我就是你的依靠。”那一刻,杨子飞知道,无论风雨变换,她都有了归宿。
婚后的日子清贫却温暖,两人购置了一辆农用车,做起了水果生意,莱州的苹果、沧州的水蜜桃……夫妻俩的足迹往返于鲁冀交界的乡道上,尽管路途颠簸,但杨子飞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有他在,苦也是甜。”每当夜幕降临,杨子飞会在昏黄的灯光下缝补丈夫的衣裳,一针一线,皆是深情。司维海则在一旁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笨拙地修理着家里的物件,偶尔抬头,目光里满是温柔与感激。
1995年,儿子司旭东的啼哭划破黎明,司维海抱着襁褓中的婴孩,眼眶泛红:“旭日东升,咱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风雨同舟的守护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10月,夫妻俩载着满车苹果返程时,刹车突然失灵!车身如脱缰野马般冲向悬崖,千钧一发之际,司维海猛打方向盘,车身狠狠撞向山壁。“子飞,趴下!”他嘶吼着扑向妻子……
医院走廊的灯光惨白如霜。司维海颅脑重创,颈椎断裂,全身插满导管;这场事故,让司维海高位截瘫,杨子飞的左手也永远缺少了两根手指。
命运无情人有情。东营当地政府部门第一时间为这对夫妻发放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并将他们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兜底保障,社会各界也不断地慷慨解囊,在他们的帮助之下,这个家庭又重新振作起来。杨子飞买回五只小羊、十只兔子,在院子里搞起了养殖。她常对丈夫说:“你在,这个家就在,儿子就有爸爸,我就有依靠。”杨子飞将脸埋进他枯槁的手掌,轻声哼唱《爱的罗曼史》。吉他早已尘封,但爱的旋律刻在骨血里。
随着孩子毕业,羊群也慢慢地从五只变成三十只,兔子繁衍出两百多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星火接力待春来
2017年初冬,一场车祸又差点将刚燃起的星火碾灭。杨子飞在去取爱心人士捐赠的洗衣机途中被疾驰而过的货车撞飞,颅骨碎裂。面对这个再次遭遇不幸的家庭,志愿者一直守在ICU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术后七天,杨子飞成功醒来。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司法机关的司法救助下,杨子飞一家成功向肇事司机提起诉讼,最终获得合理赔偿,为后续治疗和家庭重建提供了坚实支撑。
杨子飞痊愈出院时,司旭东了解到父母都享受医保政策,又为父母定制了康复治疗。“算是为了圆自己年少时的一个心愿吧。”司旭东说。
2023年4月某日,卧床十七载的司维海似乎预感到生命的终点临近,挣扎着为杨子飞网购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后,颤抖着点击“确认订单”。次日,他便再未醒来。去世后,司旭东依照司维海生前的个人愿望,主动联系了东营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完成了父亲眼角膜和遗体的捐献。他说:“爸爸总是说,别人帮了我们那么多,他希望能为大家做点什么。”这份来自一位长期卧床病人的最后馈赠,让司维海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替他见证着光明,守望着这片充满温暖的土地。遗体捐献仪式上,杨子飞摩挲丈夫冰凉的眼睑喃喃自语,虽含混不清,但又肝肠寸断:“下辈子还是想和你在一起。”次年,杨子飞和司旭东也做出了相同的决定,一同签署了捐献遗体登记申请,他们希望司维海的善行和大爱能够得以延续,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彼时无人知晓,这位用残掌签下捐献书的老人,距离她的“归途”还有一场媒体与城市的温暖合围。
司维海离开后,家中仿佛被抽走了一根支柱。司旭东默默接过了父亲的责任,下班后就拉着母亲说说话,讲讲自己在工作上的点点滴滴,尽力填补父亲留下的空白。平时志愿者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常常来看望杨子飞,邻居知道杨子飞的故事之后,更是每天都会过来帮忙打扫屋子,做些家务活。身边却围绕着这么多的好心人,让杨子飞从未缺少过温暖的陪伴。
2025年元旦过后,东营市养老中心联合东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等单位发起了一场“爱伴孤老 温暖过年”的公益活动,邀请50位孤寡、独居、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到养老中心过年。1月20日上午,东营市养老中心市场部主任李兰月、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者、本报记者一起来到了杨子飞的家中,当了解到杨子飞的个人情况后,李兰月立刻和养老中心的负责人进行紧急沟通。“我们马上安排体检评估,让她提前到养老中心来过个温暖的年!”养老中心负责人、宁康公司董事长王永健表示。
当天下午,杨子飞就坐在轮椅上,走进温暖而明亮的养老中心时,眼里闪烁着泪光,她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暖和,暖和。”李兰月也在轻轻地拍着杨子飞的手,眼神中满是温柔与坚定,跟周围的人说道:“我把杨阿姨带到养老中心的时候,就感觉一股暖流从心里一下子涌出来了,在这里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她。”
如今,杨子飞已正式成为养老中心的“常住家人”。
记者手记:制度温情与民间善意的交响
杨子飞的故事,是一曲逆光生长的生命赞歌,更是一座城市用温情接力的时代回声。当微光汇聚成炬,再深的裂痕也能被希望缝合,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守望相助,早已超越了个人命运的悲欢,凝结成城市文明的底色。这是一座城市对生命的庄严承诺——不让任何一颗星子独自坠落长夜,不让任何一份坚守湮没于风雪。从政策托底到部门干预,从专业机构介入到志愿力量补充,这个普通家庭的命运起伏折射着社会救助体系的多维进展。当制度温度与市井温情同频共振,那些关于守护与尊严的故事,终会在时代长卷中写下向阳而生的注脚。(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