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寻常好故事,最是动人心。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马桥镇推出“我的故事”系列报道。在这里,参与闵行建设发展的新老马桥人将以第一视角,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们中有城市建设者、科技创业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很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用热情绘制城市温暖画卷,用耕耘创造着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本次故事的讲述人是王孝俭,他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马桥镇志》《马桥村宅志》《马桥文化志》总纂


马桥镇地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是上海之本“马桥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地处“古冈身”地带,南北走向的沙冈、竹冈、紫冈分别为距今六千年、五千年、四千年前的海岸线,地势高亢,旱涝无忧。 上海地区第一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就在这里进行,“马桥遗址”更是考古学“马桥文化”的诞生地,是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的有力佐证,它的发现将上海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可以说,千年沧桑,百年故事,勾勒出马桥的不同寻常。马桥文化是上海的一张名片,这里有耕读传家、重视教育的传统,这里群众文化蓬勃发展、非遗技艺流传至今。而在社会形态发生大变革的当下,去年,马桥镇启动了镇志的编修工作,对于延续传统文脉具有现实意义。我有幸参与其中,能够为这项文化工程出一份力。

耕读传家 名人辈出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是马桥吴会里人,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书画大师,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以禅喻画,提出与倡导“南北宗论”,成为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一座高峰,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篇章。

竹冈董氏家族,耕读传家,名人辈出,闻名江南。吴会里是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出生地最集中的地区,董氏家族则是上海地区明清进士最多的家族,成为黄浦江畔的一处书香之地。

到了明嘉靖年间,正是吴会里人文达到鼎盛之时,却不幸遭遇倭寇袭扰,街市尽毁,董其昌等人避难离开故土。虽然经历此番浩劫,乡人耕读传家的风气仍世代相承,历代文脉连绵不绝,以致马桥地区历来受世人关注,被称为人文典范。


清同治年间,乡绅钮世章等募资创办“吴会书院”,承载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功能,是上海西南地区当时唯一的正规学府,被时人排入上海八大书院之一。西南各乡在此就读而考取秀才者不乏其人,造就了一代新人。1899年,其子钮永建传承和发展了父亲的教育事业,在“吴会书院”的基础上,开办了周围八乡第一所小学“强恕学堂”。

“不强人谓之恕,不恕己谓之强”,是钮永建提倡的行事准则,也融入了办学育人的理念中。如今,百年后的马桥强恕学校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闵行区科技特色学校”“闵行区体育特色学校”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930年,江苏省政府主席钮永建告老还乡,集合地方贤达在家乡创建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组织民众免费上课、认字笔算。俞塘民众教育馆“以民众教育培训起国民力量,树立自治基础,增进农业生产。改善经济组织,促进乡村建设,充实人民生活,俾于实际上使一般受教育者均能为国家经营领土,改良人民,保持主权为宗旨”。在教育上实施“强的教育”“富的教育”和“公民教育”。学堂后来又升格为江苏省立,推广施教区为上海县全境,成为享誉江南的民众教育基地,更为马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群文灿烂 非遗传承

马桥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马桥手狮舞源于明清时期的狮子灯,后融灯彩、杂技、武术等为一体,以手带狮,形式独特,成为新春、元宵灯会、迎神赛会等民间主要岁时节令的习俗舞蹈之一。


在其发展过程中,马桥手狮舞传承人汲取舞龙翻滚跌扑的基本技巧,配合舞狮刚柔相济的表演风格,结合“狮子大开口,凹面冲额角,双肢抱绣球,摇头甩尾巴”的独有特质,使之更具喜庆祥和的艺术感染力。2011年,马桥手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凭借极具辨识度的外表和独树一帜的表演手法,曾多次登上国内外舞台,成为我们马桥一张闪亮的名片。

马桥是名副其实的“沪剧之乡”,马桥人爱沪剧、听沪剧、唱沪剧、演沪剧,全镇几乎每个居村都有沪剧班。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马桥地区开始流行“花鼓戏”演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直沿袭发展“滩簧”“申曲”“沪剧”的演唱,参与百姓众多。20世纪50年代后成立马桥沪剧团,60年代时每个村都成立沪剧演出小分队。80年代以来,沪剧演唱得到长足的发展,创办了文艺工厂,成立了乡镇级沪剧演出团队。1986年又同上海沪剧院合作,年年举办“沪剧回娘家”演唱活动。


2009年6月,马桥沪剧演唱被列入“闵行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起,马桥镇沪剧节每年举办,原创沪剧小戏在市、区级比赛中也屡获佳绩,镇沪剧班被区文旅局评选为区特色团队。在我的印象里,亲朋好友聚会时,会唱一段;厨房做饭时,年纪大的阿姨爷叔会哼一曲;沪剧演出时,更是人头攒动。用一句话概括来说,那就是“沪剧”已然成为马桥的“镇曲”,马桥几乎人人都能唱两句沪剧。


此外,还有我很喜爱吃的马桥豆腐干。源于清末民初,以纯手工制作、口感好而闻名,其闻之清香,尝之味美多汁,不硬不软不松,更没有一般豆腐的腥味。马桥豆腐干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被列入“闵行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政府的多方努力之下,马桥豆腐干于2018年拿到了编号为0001号的“上海小作坊准许生产证”。正宗香甜又安全卫生的马桥豆腐干,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走向市场。目前,市面上有马桥豆腐干、老豆腐、大小油豆腐、臭豆坯、臭豆腐等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

编修镇志 延续文脉

我与马桥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1966年,我是七宝中学一名高二学生,老师带领我们来马桥参加农业劳动。七月盛夏,农民们正在开展“双抢”,从早到晚都在田间忙碌。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干农活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马桥乡民非常照顾我们,没让做太多活。还安排我们住在一座“鸡山庙”里,后来又搬到了农家的桃园里。那时,我觉得马桥真是一个好地方,乡民都很热情。


几年后,插队落户期间,我经常往来马桥集镇采买东西。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后,又时常联系上海的各个公社,对马桥的历史因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自1982年起,马桥曾两次启动修志工作,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下,以发展乡镇经济为重心,两次修志都半途中辍。

2008年,第三次启动修志时,马桥已进入到快速城市化阶段,可惜的是,原先的集镇、村庄、村宅逐渐消失,乡村风貌一去不返。于是,我建议先编一本《马桥村宅志》,把“村宅”这一马桥最本源的社会形态记录下来。目前,这本村宅志的编纂工作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马桥镇志》的编纂工作已正式启动,这本镇志将记录马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变化,也是对马桥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希望这本镇志,将来能够成为马桥老百姓了解家乡、传承本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因为,地方志完整地呈现一个地区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记录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而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环就是要加强地区文脉的调查梳理。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延续传统文脉,才能真正彰显我们马桥的地方特色。


供稿:马腾平

编辑:赵若楠

初审:陈依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