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吕新涛)渭水之畔,关中腹地,一座跨越三千年的古镇静卧于时光长河中。这里曾是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沃土,是苏武持节牧羊十九载的精神原乡,更是关中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活态博物馆。



这里,便是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

这座近日被列入第七批陕西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千年古镇,正以“农耕文明发祥地”的文化基因和“活着的古镇”的烟火气,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故事。

一抔黄土藏史诗: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



步入武功镇,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漆水河畔的“教稼台”遗址,斑驳的石碑上仍可辨“后稷树艺五谷”的铭文。这座后稷传播农耕文化的讲台,从三千年烟雨中走来,见证了先民从渔猎走向农耕的伟大转折。考古学家在周边发现的仰韶文化陶器残片与周代农具,串联起华夏民族“粒食天下”的文明链条。

每年农历十一月,武功镇以盛大的“河滩古会”唤醒文化记忆,耄耋老者吟诵《豳风·七月》,孩童手捧五谷跳起祈丰舞,千年农耕礼仪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河滩古会”也是中国最早的市场之一。

青砖黛瓦见风华:活态古镇的空间叙事



武功镇的街巷犹如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明清风格的城隍庙建筑群飞檐翘角,山门高耸,满溢着威严与尊荣。40余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院落星罗棋布,报本寺塔的唐风遗韵与苏武纪念馆的汉阙形制交相辉映,好像在细细的述说着唐太宗舍宅为寺的“感恩文化”和苏武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漫步在铺满青石板的古街,药王洞巷的上空似乎仍飘浮着当归的香气;绿野亭边杏坛犹有师者传道授业的朗朗讲学声;磨盘街上,“二十四孝”“仁义礼智信”随处可见,行走于此,在苍劲有力的笔端,都能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这种“活着的古镇”生态,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博物馆的冰冷展品,而是浸润着人间烟火的温暖存在。

诗意栖居新图景:乡愁经济的当代实践



近年来,为充分挖掘古建筑文化价值,发挥其公共空间作用,武功镇在保持古建筑、古街区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前提下开展修复、修缮,采用改建、增补设施等方式使其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在古街区、古建筑的保护性开发中,武功镇始终遵循“诗意栖居”理念,姜嫄水乡的生态湿地,流水潺潺、白鹭翩跹,拂柳轻摇,尽显“可以姜嫄、何必江南”的古镇之美;民俗风情街上集民俗演艺、非遗展示、主题商业等为一体,成为游客新的九宫格打卡地。



通过“农耕+文旅、古镇+民宿”“农业+研学”等模式的推进,武功镇的游客量持续增长,旅游收入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带动了周边村子发展特色种植,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让守着老宅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文化饭”,群众开心地说:“老房子活了,我们的日子也更红火了。”

对于未来,武功镇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宣传本地历史文化承载的价值内涵,持续加强名镇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将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景区景点有效串联,通过“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历史文化名镇见人、见物、见生活”。



武功镇,这片烙印着历史印记的古镇,从教稼台飘落的千年谷粒,到现代农业园绽放的科技新芽;从苏武纪念馆斑驳的汉砖,到网红民宿温暖的灯光……用三千年的文明积淀诉说着: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让历史文脉在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下融入当代生活,让农耕文明的智慧持续滋养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