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点|人物访谈|文学领地|原创殿堂

literatureSunday

2025年 第 8 期

《济宁看点•星期天》

新锐.经典.卓越

分享原创作品 品味文学人生


编者按:

应《济宁看点》编委会的邀约,李木生老师在《济宁看点》开设《午夜烛台》专栏,以飨读者.


《大廔书法》序

□李木生

细读这部《大廔书法》与回望作者程宝源先生(号大廔)静水流深的一生,都会让我想起老子的那段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悉心翻阅《大廔书法》,每一个字,都流动着生命的欢乐与喜悦——一种历经八十七年沧桑后的欢乐与喜悦。洗尽红尘,滤净浊嚣,他与他的字都在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千帆拥挤的航道里再也没有他的踪影,他与他的书法,犹如深山寂溪,自由自在地流淌于天地之间,从容自然、浇园饮渴,是天籁又是生命的脉搏。面对烈火烹油般对于名利的饕餮的时尚,他看透了,也就看淡了,羞于为伍,只是平平和和地走自已的路。曾经兼擅诸种书体的程宝源先生,甚至不再经营真草隶篆,只将那份延续了七十年之久的对于艺术的追寻与爱戴,集中在已经与身心融为一体的行书上:干净、素雅、灵动、秀美,却又元气沛然、热情淹博,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家学渊源,其祖父、父亲辈就有多名书家享誉乡里,尤其受办教育爱书法的父亲影响最大,幼年时代便从老人书箱翻出赵孟頫行书残帖开始临摹。及至进入济宁教书,接触众多书家,开始书临真草隶篆各帖的实践。也追求过“现代”与“时尚”、夸张与抢眼,幸遇朱复戡、孙育儒二位先生,为其拨开遮眼浮云,走上书法正道。时到今日,程宝源还牢牢记得朱老耳提面命的四字箴言“顺势贯气”与行书由赵体改学“二王”的教导。还有孙育孺先生的批评——“你写赵写得太媚了,应改换些其他碑帖,使字变的古朴一些”——也对程宝源的书法之路影响重大,使他在早期便下苦功夫于魏碑隶书,研习王铎、米芾、董其昌、文征明等元明清诸家的书帖,而草书则从怀素入手、终归入了王羲之的十七帖。

程先生的书法七十岁之后逐步领悟修炼到一个堪称奇迹的妙境。卸去一切俗务,十七八年如一日,专心攻写书法,在看透现代书法弊病的同时,又深切地感知出书法的本质,放下与书法无关的一切包袱,让心手获得最大的自由与自在,又无不有根有源、合乎法度与规程,可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而收入在《大廔书法》中的二百幅作品,正是他晚年的经典之作。

自从书法失去了作为工具的使用功能而成为一种专门艺术之后,壳在瓤却贫瘠了,当今的书法家也便难有自度自创丰赡文本的能力。想想三大行书经典名帖的《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与《黄州寒食诗帖》,无不先有传世文本——散文、祭文、诗歌——再有传世书法。想想当时的王羲之、颜真卿与苏轼,书写的当尔,何曾想到过“书法”?而《大廔书法》的开首数页,便是作者抒情达意的创作,让人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还会明了并又感动于书者的情操与精神。“弄墨半生犹未成,学书原不慕虚名。浇花栽柳园丁事,留得清凉荫后生”(《抒怀》),不慕虚名与荫庇后生,正是他一米八三的大个子立于世间的真实写照。“老翁自得长高枕,不似当年与世争”,则来自他的《梦醒》诗篇,有自得又有反省。对于他曾经的老师朱复勘与孙育儒,他更是常怀感激与留恋。《忆朱老》可谓情深义重:“学书摘句度余年,往事依稀到眼前。岱岳山中诠笔阵,蓬茅舍下动韦编。曾经素食款瓜豆,难得寒窗论简篇。自愧师恩犹未报,蹉跎半世已华颠。”而《千帆》一诗,最见性情:“千帆过尽自从容,温柔一笑已半生。退静归真唯我愿,抱朴守拙待流年。”退静归真,抱朴守拙,才让生命有了无限的味道。

也许我们正处于一个难于尽情表达的时段。但是即将进入米寿之年的程宝源先生,不再为积习与时尚所拘囿,恣畅无碍间,让中国古代一百多位顶尖的诗人与他们经典的诗章,尽来笔端,塑造成一个集书法艺术与诗歌艺术于一体的艺术长卷,贡献于时代与后世,也借古人之酒浇自已的块垒。

漫长的岁月中,多少经历,虽然都在通透之中一一淡去,但那颗端正而又丰富的心,却又不能不将古往今来的烟云风雨一一重新酿过,兴废沧桑,恻隐慈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亡国之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是崔颢俯仰时空时的感喟;“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吕蒙正哪里知道,更有乱世文章罹祸灾的时代;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是那个写过《陋室铭》的刘禹锡能够警醒百代的历史观。当然,最能打动程宝源先生的,也许还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清醒与慈悲,让他的书法有了别样的味道。

打动我的,还有作者笔下的诗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慨与认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不让人怦然心动。从《汉乐府·长歌行》、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饮酒·其五》、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行路难》、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马志远《天净沙·秋思》,到徐渭《题葡萄图》,都在程宝源先生的笔下汇成一曲生命的交响。尤其是古代知识分子凄怆悲剧的命运,更通过程宝源先生的书法,再现于读者面前,让人唏嘘不已,从而引发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

在中国漫长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中,有两种矛盾比较突出:统治者与知识者的矛盾和礼教与性灵的冲突。虽然后者是弱者,但总会在压迫之中曲折地有所表现与创造,这便是隐逸之风与活泼并富于情趣的文字。这种隐逸之风与富于情趣的文字,也就与退静归真,抱朴守拙的程宝源先生在着天然的契合。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还有那个叫灵澈的唐朝诗僧,就曾直言隐者的虚伪,“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至于脱离礼教的束缚,而让诗歌漾跃起人性光芒的活泼灵动,当然会被程先生一一选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等等。

程先生出身于教育世家,又一生站在教育的岗位上,从《大廔书法》,还可以见出程先生对于古人士夫风骨的赞同与钦敬。贾岛的《剑客》、徐庭筠的《咏竹》、文天祥《过零丁洋》、陆游《凌霄·凌霄花》、于谦《石灰吟》、郑板桥《竹石》、永嘉诗丐的《绝命辞》,以及林则徐的《出老》等等,无不如此。像这样的诗句“古来豪杰人少知,昂霄耸壑宁自期”,至今读来,仍有铮铮的金石之声。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书中收有鲁迅的两首诗,包括他的那首著名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出自这首诗中。与风骨并行的,是程先生对于美的青睐。书法,他于摸清门径之后,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精进不已;而在精神层面,他则自然而然地追求、发现与挖掘人性的美好。“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无不如此。

在与程先生的长期交往中,我深知他是一位“泛爱众而亲仁”的长者,对人情世事与山河自然,都普惠善意、施之仁爱之心。这种热爱与情感,一旦化为笔墨,便让这部书法集具有了格外感动人心的力量,而阅读者也会随着他笔墨的流动,将各自的情感汇入其中。这种爱之情感,最为突出的当然是爱情,“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种爱还是母子情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这种爱又是朋友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这种爱,还会倾注在祖国的山河之上,“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在这部书法集中,一下子就收入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细细地体察起来,除了元好问的诗歌主张——真诚独创、自然天成、清新刚健——为程先生所赞同之外,元好问本身的感情深挚也是吸引本书作者的重要条件。“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元好问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词之序言,更记载下元好问为殉情大雁筑坟纪念的故事:“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这种爱之情愫,还反映在程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体贴、理解、欣赏与书写中。在这部页码并不厚多的书中,竟收有薛涛、上官婉儿、鱼玄机、武则天、李清照、张玉娘、戴良、董小宛、柳如是、陈圆圆等十位女性的诗作。他深切地知道并同情她们的苦难与被损害被屈辱的命运,细致入微地体会她们诗歌的美好,并用自已饱含深情的柔翰一一书写出来。不仅是柔情与怜惜,还有对于她们巾帼豪气的敬服,如他分别书写下李清照的《题八咏楼》与薛涛的《筹边楼》——“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薛涛)。书中还收有颜真卿《劝学》、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和王禹偁《清明》,“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无不体现着他对于孩童们的殷殷之情。从教师岗位退休之后,他曾在老年大学教授书法课;年岁太大后离开老年大学讲坛,他又在家中毫无功利之心地收教喜爱书法的孩童。他说这既是传授火种的责任,而让自已沉浸于童心之中,也是自已生命的快乐源泉之一。

八十七岁的程宝源先生,依然腰杆笔挺,笑迎生命的冬季,“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且清香四溢,“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他特别喜欢苏轼《观潮》的四句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在人迹罕至处,他与苏轼相遇相知相通。一切都已经历,一切均已放下,只有爱更浓,而《大廔书法》便是这爱之结晶。“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境界、书艺、内容,凝聚成一个美的生命,《大廔书法》有着可以传世的不朽的质地。

癸卯仲冬写于方圆垦荒斋



李木生简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讲师团专家,济宁散文学会、淄博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发表出版散文作品近300万字,作品曾被《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大家》《钟山》《花城》《随笔》《新华文摘》等刊物重点推介,并入选《三十年散文观止》、《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散文卷》、《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百年散文》等二百余部选本。


精彩呈现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