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不爱具体的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友情提示: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本文也与政治无关。如果你想看新闻,这篇文章会让你感到失望。不如去刷刷抖音。
如果你喜欢设计、创意,那么恭喜你,确保你的大脑已经系好安全带,灵感号列车又要开车啦。
Make Brain Great Again。
朝花夕拾:这图片的含金量还在增加
我其 实特别不爱看时政信息,主要是因为,这些打打杀杀的东西,我管不了,也管不着。
搞不好还生一肚子气,实在是性价比太低的事情。
有这点时间,真不如搓两把游戏,看两集《鹊刀门传奇2》。
虽然但是,只要是有意思的东西,我就会被不由自主地吸引过去,只不过我的关注点,还是有意思。
这不,2017年的一张来自《纽约时报》的老图,又被网友翻出来了:
这是一张来自设计师Angus Greig的一张插画,我把它单独择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图:Angus Greig
好了,估计不用我提示,大家也能看得出来,图里这两位,正是当前全球人气最旺的两位大佬,分别来自俄罗斯和美国。
当时《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对两位人物谈话内容的猜测和讨论。我一点不关心。
至于为什么被翻出来,大概是因为这两位老朋友,又快要见面了。
把这张包浆的老图拿出来,虽说有点炒冷饭的嫌疑,但不得不说,这图还真挺应景的,给人一种似曾相识 deja vu 的感觉。
死去的记忆,开始攻击我。
不知道你们,我这微信朋友圈、看一看、微信的推荐,抖音,微博,小红书,X,哪儿哪儿都是大数据推给我的这对老CP。
众所周知,一旦被大数据盯上了,你插翅难飞。
Trumputin & DeepKiss
我说这是一 对老CP,绝对没有夸张。你看看网友们都是怎么评价这张图的。
有人说特朗普京:
还有英文版的:
有人文氏图学得好,说重叠阴影的交集部分叫“普”:
有人说这对CP应该叫“普姓男”,玩梗的天赋型选手,听懂掌声:
有人说磕死我了,确实太甜了,甚至有点腻:
有人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有人说,这个封面说不定以后还能派上用场:
有人说秒懂不是我的错:
磕CP的人太多了:
有人赞叹设计师的画笔:
有人《哪吒2》看多了,有点入戏太深:
有人希望世界和平:
有人说全世界就是个巨型嗑药机:
还有人说这幅插画,有点像喜茶:
用你的名字呼唤我:
有人从中悟道出物理:
这对老CP有多甜,想必大家已经有个整体概念了吧。
少即是多,少得高级
嗑完CP,咱们再来说说这幅画。
《纽约时报》这张文章插图,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深思熟虑的象征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Angus Greig
1️⃣极简主义的视觉风格
这张插画采用了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主要通过黑色背景,和两个重叠的人脸侧影构成核心元素。
白色和灰色的侧影勾勒出简洁的轮廓,没有多余的面部细节,这种“少即是多”的手法让图像显得干净而现代。
黑、白、灰三种色调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视觉上的纯粹感,还赋予了封面一种抽象而深邃的氛围,非常符合当代设计的趋势。
2️⃣象征性的对比与张力
两个侧影的设计,是这张封面的亮点。
白色侧影位于右侧,覆盖并部分遮挡了左侧的灰色侧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白色侧影更为突出,而灰色侧影则融入背景,显得较为次要。这种设计可能象征着对话、对立或身份的差异,甚至暗示了一种主导与从属的关系。
重叠的构图在对称中加入了动态感,既平衡又带有张力,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其背后的含义。
3️⃣构图与视觉效果
图像的构图对称且居中,从画面下部延伸到中上部,占据了大部分视觉空间。
这种布局带来一种稳定感,同时也确保了侧影作为唯一焦点的地位。
没有文字或额外的装饰,进一步强化了图像的纯粹性,使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图形表达上。
这种设计选择非常适合作为文章配图,既能吸引眼球,又能激发好奇心。
4️⃣深层次的主题传递
这张封面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它还通过简洁的元素传递了深刻的主题。
重叠的侧影,和颜色对比可能指向现实与阴影、个体与集体,或者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它的象征性让人联想到《纽约时报》一贯擅长的深度报道风格——用最直观的方式引发读者对复杂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纽约时报》这幅插画呈现了特朗普和普京的轮廓,通过极简主义风格,表达出了两位领导人的肖像。
就像减肥,少即是多
使用了黑白对比和流畅的线条,使得两个人物形象看起来几乎交织在一起,像极了两人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互动,具有高度的艺术感,
这种设计通过极简的方式,将复杂的人物关系,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引发读者对这一政治局势的深思。
这张包浆老图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最后,我的愿望,和你一样,是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