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最近又惹出大新闻。原本以美国为头号“靠山”的基辅,如今似乎也有了“改换门庭”的打算。这一次,他们的目光竟然投向了中国,不仅表态希望中国“认真参与”俄乌和谈,还公开提出:中国可以成为乌克兰的“安全担保国”。这操作一出,大伙都开始坐不住了。
从外界来看,乌克兰的局势确实令人头疼。美国和欧洲搞不定,美俄却传出“眉来眼去”的信号。曾经满怀希望的靠山,现在一个个都显得靠不住。换句话说,泽连斯基不得不在夹缝中找出路,可问题是“中国担保说”靠谱吗?中国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吗?撇开这些不说,乌克兰如今的命运是否真的“已定”了?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这背后的逻辑和国际博弈。
曾经的“靠山”不顶用了,乌克兰孤立感加剧
其实不难发现,乌克兰最近的外交动作跟以往截然不同。这一切与其“老朋友”美国、欧洲态度转变有很大关系。
1.美国:吵翻了,“独裁者”与“骗子”的隔空互骂
长时间以来,美国一直是乌克兰最重要的靠山之一。不管是俄乌冲突刚爆发时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还是国际舆论场上的站队,美国都给了乌克兰不小的支持。可是最近美乌关系却来了个180度大反转。
前总统特朗普最近公开骂乌总统泽连斯基是“独裁者”,还指控他骗光美国3500亿美元,甚至说俄乌冲突压根是泽连斯基挑起来的。这话说得可够狠的。泽连斯基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回击特朗普“生活在俄罗斯的假消息里”。两边吵得不可开交,互相甩锅,直接把美乌关系拉到了冰点。
更糟糕的是,美国国内出现了支持削减对乌军援的声音。共和党这边,部分核心人物明确反对继续大规模支持乌克兰;民主党虽然仍旧偏向支持基辅,但基于经济和选举压力,军援力度也不像以前那么强硬了。用一句话总结:乌克兰这颗棋子,可能已经没以前好用了。
2. 欧洲:内部也吵架,28国会议尴尬收场
如果说美国态度冷淡已经够让乌克兰头疼了,那么欧洲的分裂无疑又给火上浇油。几日前,由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的一场“欧洲大佬级”会议成了国际上一大笑话。本来想着讨论如何反制美俄主导的谈判,结果会开了三小时,各国却因为“要不要派兵乌克兰”吵了个底朝天,最后不欢而散。
其实,这场会议折射出了欧洲的问题:自己一团乱麻。西欧的大国,比如德法,更倾向于促成停火谈判,因为对长期军援乌克兰已经感到“不堪重负”;而东欧,比如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却希望加大对乌援助力度。分歧太大,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大输家显然是乌克兰。
本就摇摇欲坠的欧洲经济加剧军援窘境,这些国家需要为自己的民生危机埋单,谁还有多余的钱或精力专注乌克兰?本以为欧洲能接着抱大腿的基辅,现在只能自叹“靠山山会倒”。
拉拢中国,找到“新靠山”?
眼见美欧靠不住,泽连斯基这次打起了中国的主意。要知道,以前乌克兰对中国的态度可不咋地,一度把中国定义成俄罗斯的合作伙伴,直接划归到“对手”的阵营里。但如今,基辅却突然翻了篇,开始频繁向中国释放善意。
最新消息显示,乌克兰领导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与中国外长会晤,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在实现“全面、公正、可持续和平”中扮演重要角色,还提到中国可以作为俄乌谈判的“保障国”。这事听起来像是外交层面的重大转向,媒体普遍解读为泽连斯基希望中国能够站在他们一边。
不过,这背后其实还有两个小算盘。第一,乌克兰试图通过拉拢中国对美欧施加压力,让美欧重新关注乌克兰,继续加大援助力度;第二,泽连斯基似乎有意为自己创造一个“选项”,毕竟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地位逐年提升,“抱个新大腿”未必是坏事。
问题来了:乌克兰这算盘打得响,但中国真会接招吗?
中国的态度
我们不妨从中国的一贯表现来看看答案。
1.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角色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稳定国际和平,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通过政治对话解决争端。年初提出的“解决俄乌冲突的和平方案”12点主张,也是建立在这些原则之上。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的是“劝和促谈”,而不是偏向于帮谁对抗谁。因此,乌克兰希望中国当“安全担保国”的提议,更多像是一种主动示好,但和实际落地的可能性之间,恐怕有些距离。
2. 中俄关系与国际平衡
另外一点绕不开的是中俄关系。中国和俄罗斯在经济、能源等领域有着紧密合作,同时中俄战略友好关系是基于“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要让中国为乌克兰当担保国,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明确站队,这显然有悖于中方长期主张的中立立场。
对于中国来说,让乌克兰局势降温符合利益,但深入主动卷入这场纷争,不太可能成为策略之一。
基辅命运将如何走向?
冷静下来想想,乌克兰如今的困境,除了外部因素,还和国内政策及地缘格局息息相关。
1. 美俄关系改善,对基辅意味着什么?
美俄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最近有一些让人摸不透的苗头,比如“科莫多-2025”联合军演合作。虽然美国表面上依然保持对俄罗斯的制裁姿态,但大国博弈中,美俄都不希望因为乌克兰把局势弄得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美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那么乌克兰可能会被进一步边缘化。毕竟,美俄之间重新平衡的利益博弈,很可能不会给乌克兰太大的话语权空间。
2. 基辅能否借“换靠山”缓和困局?
想靠中国“更换新主人”并不现实。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优势在于和平调停,而非直面站队。至于美欧是否真能因此被迫加紧援助乌克兰,也需要观察更多变数。对泽连斯基来说,这次押注未必奏效。
乌克兰外交的调整和尝试,反映了泽连斯基的不甘认命,也展示了在美欧袖手旁观下的战略焦虑。尽管基辅向中国“抛橄榄枝”的操作很吸引眼球,但无论从美俄关系博弈,还是中国的一贯立场来看,这一提议或许更多止步于外交想象。
基辅的命运,或许并不是更换几张外交牌局就能定夺的。从局势来看,大国如何博弈,外部如何选择,其最终的核心,始终是乌克兰如何建立真正的独立生存能力。否则,在风雨飘摇的国际局势中,他们恐怕会继续这样“向东找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