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那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整个世界都在屏息以待,等待着日本天皇的声音从广播中传出。这声音,不仅关乎战争的终结,更关乎无数人对和平的渴望。
“嘟——嘟——”广播里先是传来一阵刺耳的电流声,紧接着,一个低沉而颤抖的男声缓缓响起: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那语调中透着无奈与沉重,仿佛每一个字都压在他的心头。电波将这声音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宣告着战争的结束。
当这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欢呼声如潮水般席卷了大街小巷。人们涌上街头,相拥而泣,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战争结束了!”“我们胜利了!”呼喊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胜利的乐章。在这一刻,人们以为,战争的阴霾将彻底消散,和平的曙光即将普照大地。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尽管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停歇,国民党政府忙于筹备受降仪式,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在宽敞的礼堂里布置着受降场地,红绸飘扬,仿佛在宣告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但在华夏大地上,小规模的战斗仍在继续。
因为,日军拒绝向八路军和新四军投降。
八路军
这一切的背后,是蒋介石的暗中干预。8月9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铿锵有力的文字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敌后战场的反攻烽火。“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
次日,朱德以延安总部和总司令的名义发布7道命令。在延安的一间窑洞里,朱德神情肃穆,目光坚定,对着话筒高声宣读:“各解放区任何抗日武装部队均得依据波茨坦宣言规定,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人军队及其指挥机关送出通牒,限其于一定时间向我作战部队缴出全部武装……”
然而,8月11日,蒋介石却连下3道命令。一方面,他命令国民党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仿佛在催促他们尽快摘取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他却命令各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动”。
蒋介石
根据蒋介石的命令,负责处理受降事宜的何应钦完全将中共军队排斥在受降区域和受降主官之外。何应钦还命令侵华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对本总司令所辖地区内之日军陆、海、空军及辅助部队,立即各就现在驻地及指定地点静待命令,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应各就现地负责维持地方良好次序,直至蒋委员长或本总司令所指定之部队及负责长官到达接受为止。在此期间,绝对不得将行政机关移交非蒋委员长或本总司令所指定之行政官吏和代表人员。”
更令人愤慨的是,何应钦还要求日军抢占中共军队已经占领的地方,并指示日军“应负责任,并应由日军将其收复,再交还我接收部队”。
蒋介石的命令得到了冈村宁次的积极响应。8月18日,冈村宁次在他的指挥部里,对着一众日军将领,冷峻地下令:“日军只能向国民党部队投降,对其他武装则应坚决拒绝,必要时‘毫不踌躇地行使自卫的武力’。”
面对这一局面,毛主席和朱德果断回应。朱德在延安总部,神情坚毅,再次下达命令:“各解放区人民军队,如遇日军抗拒,应‘坚决消灭’。”这命令如同一道惊雷,响彻各解放区。
朱德
在朱德的命令下,各解放区人民军队展开了全面反攻。在晋察冀军区的战场上,硝烟弥漫,八路军战士们如猛虎般冲向日军阵地,喊杀声震天。在晋绥军区、晋冀鲁豫部队、山东军区以及华中的新四军和华南的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也纷纷向日军发起进攻。
从8月11日到9月2日,各解放区人民军队收复了150座县以上城市,歼灭日伪军7.8万余人。12月19日,新四军发起高邮战役,向负隅顽抗的日军发动了最后一击。在高邮的战场上,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映红了夜空。新四军战士们前赴后继,冲向日军阵地。
12月25日,在高邮的一处广场上,气氛庄严肃穆。日军士兵们低着头,缓缓放下手中的武器,整齐地排列在一旁。新四军的将士们,身着整齐的军装,昂首挺胸,接受着日军的投降。这一刻,中国境内的抗日战事,才真正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