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正是我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这是战争的辩证法。——粟裕
新中国开国以来,毛主席提出过军中人需要等级分明,需要有军衔,于是乎,在1955年,对于那些对新中国成立有突出贡献的革命军人给予授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以及数百名的中将和一千多名的少将,这次授衔是对革命军人所做出的的贡献的一种肯定与嘉奖。
就在这次的授衔上面,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关系到两个好朋友,那就是罗荣桓和粟裕。当年的罗荣桓和粟裕是双双被评为开国元帅,但是到了最后,却没在开国元帅的名单上面看到粟裕的名字,那到底是为什么?那是因为两人同时辞帅,而粟裕被批准了,因此才会出现这个情景,那为什么粟裕辞帅就被批准了呢,各种原因真不少?
元帅的评定标准
要知道为什么罗荣桓辞帅被驳回而粟裕却被批准,那就要先从元帅的评定标准入手。很多人以为,开国元帅的评定只是看个人对于革命的贡献,谁的立的功劳多,那么谁就能够被评为开国元帅。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开国元帅的评定会从很多方面考虑,并不是一概而论。
首先,必须要参加过人民军队创建时的各个大型行动,例如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和广州三大起义,这是评开国元帅军衔的一个硬性条件。其次,作为开国元帅,还必须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曾经担任过军团长级别的高级指挥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参加过土地革命,那么就算你对新中国有多大贡献,那也无缘开国元帅的评选。
除此以外,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红军被改编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作为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他们有着极高的地位,因此,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指挥员以及新四军的军级指挥员,有资格评定为开国元帅。只有同时满足上面的三个条件,这些有着突出贡献的军人们才能有机会被评选为开国元帅,当然其中也有极少的例外,而罗荣桓就是这极少的例外之一。
罗荣桓和粟裕双双辞帅
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有两家人比邻而居,男主人已经不在,但是两家人的关系依旧友好,这便是罗荣桓和粟裕的家。当时两人成为邻居之时,都已身居高位,虽然都是湖南老乡,但却一东一西,相隔千里。两人一文一武,本应毫无交集,谁知道最后却成了近邻,这是缘分,谁都不会想到,其实两人的经历也大致相似。
罗荣桓曾经参加过反日、抵制日货的活动,当时粟裕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也参加罢课的活动,抵制军阀对百姓的压制。在1927年,两人正式踏上了抗日战争的路,他们加入中共,一起参与了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成为最早一批加入抗战行列的中国军人。不同的是,罗荣桓参加起义之时,是毛泽东亲自领导,意义非凡。
两人对于中国抗日胜利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毛主席也看在眼里,于是乎,在开国元帅的评选当中,两人同时被评定为开国元帅,只是当时的两人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此军衔,于是乎双双辞去帅位。但是做出同样举动的两人,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粟裕的辞帅申请被批准,而罗荣桓则被驳回。
粟裕被降为大将
辞帅申请批准以后,粟裕也不是变成普通人,毕竟他的贡献摆在那里,军功是不能骗人的。最终没有变成开国元帅的粟裕最后被评为大将,而且是十大将之首,也就是说,他的贡献并不比开国元帅差到哪里去,当然现实也是如此。关于粟裕为什么会被批准辞帅,社会上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如果仔细探究,很多人都会发现,粟裕和罗荣桓的功劳实际上相差无几,两人可以说是平起平坐的一个地位,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元帅的评定是有很多规则的。更多人对于粟裕辞帅成功的事件归结于粟裕资历尚浅,这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估计是粟裕率领的三野部队。
三野部队是新四军和山东军区的部队一起发展起来的,相对于抗战主力的八路军来说,新四军算不上是主力部队,无论是从人员构成还是从哪个方面看,这支部队完全就是一支偏师,相较于主力部队,肯定有他的不利之处。或许就是这个原因,让粟裕的辞帅申请被批准。
结语
无论如何,罗荣桓和粟裕辞帅肯定是因为两人觉得自己的功绩不足以担任元帅的名函,所以才会做出这种决定。但是在两人做出决定的时候,评定的人肯定也是作出了考量,从尊重二人决定到考虑是否要批准申请,肯定会有根据可言,外界也无需猜测。
无论是元帅还是大将,两人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军衔只是对于军人的一种肯定与嘉奖,军衔的高低并不能过多的代表军人的功绩。任何一名革命军人对于新中国的解放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果没有他们,那么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宁与幸福,就没有现在安定和谐的社会,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