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军中最会打仗的将军,估计大家都会想到林彪、粟裕,近些年来,很多军事爱好者都将这两位奉为军神,俨然有“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的调调,其实在我军中真有一位公认的“军神”,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当世孙武”——刘伯承。
刘伯承将军出生于1892年的四川,5岁时他读私塾,12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但是好景不长,在刘伯承15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因此刘伯承被迫辍学务农。但是都说心有大志者,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少年时的刘帅就是如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帅毅然剪掉辫子,踏上了革命从军之路,当时很多亲朋好友都反对刘帅这么做,但刘帅还是义无反顾。1916年,当时刘帅率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右眼被打残,为了不伤及大脑神经,刘帅竟然不施麻药就做了手术。术后被德国医生赞为“军神”。
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于次年赶赴南昌,与贺龙、周恩来、叶挺一道领导了南昌起义,当时刘帅的职务是参谋长。南昌起义后,刘帅前往苏联学习,并在苏联军事名校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是我军将帅中少有的科班出身。
从苏联学成回国后,刘伯承一直担任红军的总参谋长一职。在长征途中,刘帅协助毛主席一起完成了四渡赤水、两进遵义的军事奇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担任八路军129师的师长,他和政委邓小平一起,率军奋战在太行山上,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刘帅率领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一举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毛主席把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起点的战略进攻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大决战中,刘帅和粟裕、陈毅、邓小平一道指挥了淮海战役。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曾说“淮海战役的第一功应该是粟裕”。其实当时刘帅指挥二野和三野两大野战军也堪称居功至伟。
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刘伯承被选为十大元帅之一,排在朱老总、彭老总和林彪之后,位列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