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最近有看帖子说,英国不行了,大学破产了,什么爱丁堡大学都财政出问题裁员了,剑桥大学也在缩减开支。然后一个大大的标题,英国不值得去了。
这就挺无语的,人家学校财政赤字你就不值得去了。这种其实既无知,又造谣。压根不懂人家英国为啥能火这么多年,背后逻辑又是啥,今天我们来拆解下。
No.1 费用高,持续涨价!
英国留学好不好,值不值得去,评判标准从来不是那些小康家庭,普通家庭来论的。这群考虑留学性价比的家庭本身就属于跟风去留学的,就不是去英国留学的基本盘,说扎心点,人家英国也无所谓你去不去。
决定英国生源基本盘的还是富裕家庭的留学生,英国留学你看是不是每年都在涨价,费用越来越高?每年涨幅学费都5%起步了,5年前留学还可能一年35w左右拿下,现在你一年没个45w你出去也很憋屈。如果在伦敦,学费和生活费更加上涨,有些商科专业一年下来70w起步。
为什么你们越说英国大学不行了,没人去了,反而越涨价?这个东西还是跟本身价值有关。因为去英国留学本这件事,本身就是教育类目的消费品,甚至是奢侈品。它这个是以奢侈品计价的。如果它本身是人人都可以去的,没有门槛的。反而英国留学从此就是路人了,就没有爆火的意义了。
而且一般经济越不好,学校招生越难的时候,学校越会涨价。学校要展示它的稀缺性,对于不差钱的家庭来说,涨幅在他们看来其实没差的。但普通家庭会犹豫,就是这个犹豫,反而能把距离和圈子拉开来。
你以为有钱的家庭为啥选择去英国留学?就是和你分开圈子,环境,频道。每个类目都有这种分流,其实澳洲留学也是一样。国内不差钱的家庭,稍微富裕起来的,看重的都是留学之后的收益。这种收益是很隐晦的,是包括人的筛选,时间的节省,名校的信息差等等。
就英国是那种反而申请量越爆炸,申请量越多,反而会拉低bar的那种。申请量减少了,负面信息反而减少。学校各方面就又都好起来了。
No.2 没有替代品出现,最多只能降档平替!
就目前市面上你能找到英国留学的替代品吗?是澳洲可以接盘还是港新可以?这几个地方都没英国这个体量的,完全接盘不了,只是一些档次不够的学生的平替选择而已。
市面上唯一能和英国大学搞对抗的只有美国大学。但美国大学又是一个不一样的体系。能压英国大学风采的也只有美国大学。目前全球留学类目里面,只有这俩是带头大哥。其他都不行,欧陆留学就更不行了,压根就没那个话语权。
英国为什么没有它的替代品出现?因为人家资格老,是制定规则的,人家懂得掌握话语权。
就我们现在参考的大学榜单都是什么?四个世界大学排行榜,英国就占了两个,一个QS一个THE,美国自己搞了US.NEWS,认可度还不如QS。评判标准都在人家手上,人家想怎么评定,用什么指标,以什么为参考数据,是不是加新数据,玩法,套路都在别人手上,其他地方只能附和。甚至去打榜,分一杯羹。
你看看港新火不火,是不是qs说了算,澳洲也是。榜单规则一换,人气热度又要重新洗牌了。
除了掌握话语权,人家本身打法和体系成熟。英国的学校是懂包装的,精英化教学,私校,就整个一套的商业玩法很成熟,配套也成熟。你看国内这边搞合作学校,不都要去借用英国大学的皮吗?特别是那些在国内搞中小学学校圈钱的,都是去英国买一个快破产的学校,然后套用人家的历史和皮,在国内开出新的花。这种借人家品牌讲故事的源头,也都是人家英国玩剩下的,国内又复制一遍而已。
掌握了话语权和玩法,基本格局就固定了,你很难被取代掉。人家玩的是明牌,搞得是阳谋,就你来不来?你还是得来,因为没有同类替代。有钱的家庭就是要把自己和普通家庭分层出来。为什么现在国内还分中产家庭,以前哪有这个概念。中间再给你分一档,让你感觉不一样。其实很多中产一样没什么生产资料,只是稍微有点现金流而已。
总了个结:就英国大学火不火,热门不热门,真的不是人家学校财政收入如何,招生情况如何的。这个东西是有周期性的,毕竟英国这几年太逆行情周期了,已经见顶了。好点排名的学校在中国的招生每年都是超150%份额的。
英国留学行不行的逻辑在于,去英国留学还有没有价值。而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市场上有没有更好的替代,甚至取而代之的。现在美国留学本身就限制很多,英国和咱没有太多政策上的限制,反而是激励的。所以你放眼全球这么多大学体系里面,英国大学还是独一份的。
所以别瞎操心英国行不行了,人家自己一点都不慌,经济跟不上就自己消费降级去下一个梯队。当然,你如果能理解这背后的逻辑,你也能理解去英国留学有哪些切实好处的逻辑。理解之后,你才会更好的去享用哪些背后的福利。很多学生是看不真切的,只能看到学校和专业。只能说你看得太粗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