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轻机枪,人送外号“大盘鸡”,中国人宝贝的不得了,这把枪厉害在哪?
在二战前,苏联的轻机枪研发历程可谓是充满了曲折,1922年,苏联成立后继承了沙皇俄国时期的武器,口径不统一,轻机枪基本靠仿制购买国外的。
1920年,苏联轻武器专家捷格加廖夫尝试基于费德洛夫步枪研发轻机枪,但因坚持使用6.5毫米口径,最终被放弃。
1923年,苏联决定采用7.62毫米为统一口径,并在机枪设计上面临两条路线:一是原创设计,二是基于马克沁进行改进。科列斯尼科夫率先选择了后者,设计了MK机枪。1924年,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加入竞争,他最初选择改进英国维克斯机枪,但被官方要求回归马克沁改进路线。
之后按照官方要求,他设计了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主要改进包括风冷枪管、可折叠两脚架、重新设计的机匣和步枪式枪托等,重量降低了7千克。到了1925年4月,苏联对这两款机枪进行测试并进行了投票,最终MT机枪以55:8的得票优势获胜,并于5月26日正式入役。
然而,MT机枪的问题逐渐暴露,使用几年后便被淘汰。与此同时,从1923年开始,捷格加廖夫选择自己独立研制轻机枪,不仿制它国的设计。大师就是大师,正因为他的独立研制,才有了一代DP机枪。而此后的苏联轻武器专家也以他为榜样,养成了独立研制的习惯。
DP轻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零件数量非常少,成熟版零部件精简到了65个,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该机枪的弹盘供弹系统是他它的一大特色,47发子弹的弹盘通过弹簧驱动旋转,保证了持续的火力输出。
弹盘很薄,又在上方,所以在卧姿射击时,可以有效降低射手的暴露风险。可折叠两脚架和步枪式枪托的设计,让它连续射击时更加稳定。
DP轻机枪口径7.62毫米,枪口初速非常高,足足有840米每秒,在3000米外流弹依旧可以打死人,实际有效射程则为800米。
尽管其理论射速高达600发每分钟,但在实战中不会这么大。苏军士兵一般用短点射与长点射结合的方式压制德军,一分钟打差不多80发子弹,消耗两个弹盘。
DP轻机枪全枪长1.28米,不含弹盘全枪重量只有9.1千克。现在看这个重量,很多军迷不能接受,实际上在当时这算很轻的了,中国人熟悉的捷克式轻机枪重量有9.6公斤,DP机枪比它还轻。但是苏联士兵还是抱怨这款机枪太重,因为它的弹盘重量很大,加上弹盘又是另一回事了。好在能装的子弹够多,不像德国的枪械,把重量浪费在无关紧要的零部件上。
DP轻机枪的供弹方式除了47发弹盘外,DPM改进型还可使用100发弹链,火力持续性更强。
自1928年大规模装备苏联红军以来,DP轻机枪迅速成为步兵班的标准配置。在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期间,即使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DP轻机枪依然能稳定开火,其可靠性远高于同时期的德军MG-34和MG-42机枪。
弹盘供弹系统虽然装填稍显繁琐,但在实战中却能有效降低射手的暴露风险,成为其独特的优势。
不过,DP轻机枪并非完美无缺,其射速相对较低,且弹盘供弹方式在连续射击后容易因枪管发热而导致复进簧变形,影响射击性能。
DP轻机枪在苏联军事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较为权威的统计,DP轻机枪从1928年到1950年代停产,总产量约为79.5万挺。加上一些未知名工厂和作坊的生产,其实际产量可能超过80万挺。作为一款机枪,这生产数量真的很庞大。
也就是从DP轻机枪开始,苏联人的轻武器设计逐步领先于欧美其它国家,后来的AK47突击步枪、PKM通用机枪、SKS半自动步枪,以及SG-43重机枪、TT-33手枪,这些武器都赫赫有名,我国基本都能找到仿制型号。
二战结束后,DP轻机枪逐渐被RPD轻机枪所取代,但它在苏联红军乃至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仍被广泛使用。即便到了现在俄乌战争中,双方都有把DP机枪从仓库里拿出来用的情况。
DP轻机枪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有用到,性能上不比捷克式差,价格还非常的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