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的奇葩武器最多,估计应该是日本。它们拥有优良的工业基础,一大批算不算优秀的设计师群。可惜设计出的武器,并不算什么优秀。虽然有好产品,可惜,奇葩的多于优秀的。就如同鹤立鸡群一样。
说实话,写关于日本武器的文章是最难的,因为即使法国人的逻辑我们还能稍微能理解:他们确实总是想要做得更好,只是把它包裹在奇怪的形式中。然而对于日本人来说,这种逻辑似乎行不通:他们似乎对美的定义有着非常特殊的理解。至少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天照大神的后代所开发的武器数量来看,日本在这方面毫无疑问遥遥领先整个世界,尤其是那些明显丑陋的设计。而当他们复制现成的设计时,结果倒是相当不错……
东京燃气与电力公司(Tokyo Gas & Electric Company)生产的“鲁格”(Luger)——也正是后来开始生产“南部”手枪的地方……
但是当他们试图自行创新时,往往让人觉得这些武器的设计就像是日本神话中妖怪“尻眼”(Shirime)画的(因为它的眼睛正好长在臀部)。而由日野熊藏(Hino Kumadzo)所设计的手枪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日野先生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毕竟,他是日本的首位飞行员、直升机、火箭、飞机以及枪械的设计师……而且,他始终面临着资金的困境。1918年,他因健康问题辞去了中校职务,接着患上了肺结核,尝试通过“私人发明”谋生,但终未成功。最终,他在1946年死于饥饿。
然而,日野先生确实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花了好几年时间与英国和美国的专利局进行通信,然后开始设计自己的手枪。在此过程中,他凭借着真正的武士精神,至少经历了两次不幸的事故(其中包括打断了自己左手的大拇指),还不小心射伤了助手。正如日本人自己讽刺道,这是唯一一宗关于这款手枪的记录——它开火射伤的对象是创造者自己。
这也不奇怪,考虑到这款手枪的设计。
日野手枪没有可移动的枪机:发射时,子弹通过与枪膛的摩擦带动枪管前进,同时,紧随其后的一部分零件也向前移动(这部分零件可以称为送弹器,作用是将下一发子弹从弹匣中送到枪膛)。
枪管在前方时会被扳机锁住,且扳机上没有扳机护圈。为了将枪管手动置于战斗位置,枪管两侧有刻痕。枪托前部安装有自动保险杠杆。
在战斗位置的枪管
因此,当扣动扳机时,枪管会因回弹弹簧的作用向后移动,从而“固定”子弹,并使送弹器后退,带动弹壳凹槽与抛壳器的卡爪咬合,并通过撞针击发底火。严格来说,这个撞针是整个安全机制中最为可靠的部分:由于使用了送弹器,枪管无法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解除战斗状态。即使在拔出弹匣后,子弹仍然保持在送弹轨道上,并且几乎同时与抛壳器卡住。事实上,早期的意外事故促使设计者使撞针变得容易拆卸——这样一来,卸下子弹就变得更加安全,只需让枪管在送弹器卡住后自行调整即可。除此之外,如果枪管在试图手动准备发射时脱落,枪管也可能以足够的速度撞击底火,从而导致枪意外开火——这正是发明者的手指被打伤的原因。
早期草图——此时撞针并不容易取出
为了防止在扳机被压下时发生自动射击,枪机内安装了一个带弹簧的击锤。只要扳机被按下,枪管在回弹的过程中会被该击锤所控制,当扳机释放时,枪管会稍微后退,并重新进入战斗位置。事实上,在不好调试或者枪管间隙过大的情况下,正是在这个时刻,手枪可能会出现连发情况。
尽管如此,这款手枪的设计依然是“简洁至极”的。
然而,日野当时还是一个军官,毫无资金支持。尽管如此,日野成功地吸引了工业家小室富次郎(Komuro Tomijiro),他同意共同拥有专利并为该项目提供资金。
这款手枪据说有三个口径,从.25 ACP到8毫米南部口径(不过,南部的子弹威力超过300焦耳,对于这款手枪来说有些过于强大)。事实上,在四年的时间里,制造的数量要么不到500把,要么略多于1000把(由于二战的轰炸,许多档案被摧毁,具体数字难以考证)。手枪经过军方测试后,由于可能发生“自射”事故,最终未能通过。
这款手枪最终也成为了一次商业失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且准确度一般,未能找到买家。当时,日本人如果有钱,往往会选择德国的“鲁格”、比利时的“布朗宁”或美国的“科尔特”,而不会支持“本土制造”。
目前,现存的日野手枪仅有二十把左右,且它们的照片常常在网络上流传。一些人甚至在拍卖会上以超过55,000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这款手枪——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有人能将这种“怪物”收入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