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了AI删除回复和拉黑喷子成效显著,那么咱们就可以开始聊正经的了。
其实任何武器装备都不会像很多初级的军迷想象的一样简单,停留在基本的基础认知之上。咱们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一把枪在击发的时候是依靠撞针撞击子弹的底火完成射击动作的。如果只知道这点就停留在“很多人”的层面上。但如果知道现代枪支的底火是装有“雷汞”、“叠氮化铅”等容易被击发的装药,本质上也属于“很多人”的层面。
那么如果更细致的问,得用什么样子的撞针,配合多粗的弹簧,产生多大的力道,能击发什么样的底火呢?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其实底火不仅仅要设计成击发弹药的一种部件,同时还是弹药的一层保险装置。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击发的底火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否则你在一些军事视频中看到有老六拿锤子砸底火,就会让你心态炸裂了。
难免会有疑问,这玩意不爆吗?
回到更现实的问题——一个底火需要多大的撞击力才能击发、击发装置又是利用什么方式提供这些撞击力的?
这才是一个军迷真正应该关注的细节。
在现代枪械的设计中,击发底火的元件通常是枪机组件中的撞针。在枪械击发的时候通常利用击锤敲击一下撞针的尾部,撞针获得了向前运动的动能,去打击子弹的底火从而击发子弹完成射击动作。
至于为什么要用击锤+撞针的形式而不是用击锤直接打击子弹的底火这就牵扯到了自动武器设计原理的另一个方面了,和今天的内容没什么太大关系,咱们有机会再讲。
在今天的话题中,我们就引出了子弹击发过程中的第一个公式,撞针动能:
看起来就是动能公式对吧,实质上这也就是动能公式。它是和底火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能参数所匹配的——底火击发能量,也就是说底火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能被击发,这个单位是“焦耳”。换到撞针上就是撞针得需要多大的动能提供底火所需要的击发能量。
例如在军规《MIL-P-20449C (MU) 》中,M61型底火的击发能量在0.34 - 0.79 焦耳,在规范中规定了,低于 0.34J 时,不应被击发;在高于0.34至0.79J 以内,必须确保可靠击发。这个测试是专门的底火测试仪通过抛球法的一个性能测试结果。
一根M4A1的钢制撞针通常的重量为8.25克(0.3盎司)按照底火的要求需要这根撞针以至少9米/秒的速度撞击底火,最高的撞击底火的速度被限制为13.5米/秒。这个数值就是今天咱们讲的第一个公式求皆所得。那么如何让一根8克多的撞针达到这个速度呢?是利用击锤敲击撞针的,其实我们要看的是击锤的动能。
这个东西的旋转动量要等于撞针所需要传递的动量。这就是今天的第二个公式
当的时候,撞针就可以获得有效动能,实际上计算一下,
怎么获得这个旋转动量?这就是第三个公式的作用了,弹性势能公式。
我们要讨论的是这根弹簧的刚度。
弹性势能:
最终,我们要求出刚度k,为什么要求k呢?因为弹簧是一个储能结构,存储的是弹性势能,这个势能的存储就和弹簧的刚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最终我们可以计算出弹簧的刚度k为5000牛/米。拉动或压缩这根弹簧一米大体上需要500公斤的力量。不过由于这是一个旋转结构,在压缩的时候基于杠杆原理,基本上还是人力所能及的。
机械结构的部分就是这样的,那么撞针到底火的配合呢?
刚刚咱们说了动能的传递,但是传递的时间依然是一个未知量,0.001秒传递的能量和1000秒传递的能量本质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就要考虑撞针撞击底火的时间了。
这就是第四个公式:
这里面的ke实际上是底火和撞针之间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一个特定值,叫做“形变量等效刚度”
两个关键因素——用什么样材质的撞针把什么样材质的底火“砸出”一个符合标准的坑所需要的刚度。这其实是底火和撞针设计中相当考验设计人员经验的一个节点。
通常,撞击的时间被限制在0.1-0.3毫秒,从人类的观感上则是完全不可察觉的一瞬间。
有了时间,其实也就有了第五个公式,它会告诉我们,在这一瞬间有多大的力量作用在底火上呢?也就是——瞬时冲击力公式,按照前面撞针的速度范围,我门也就知道了撞针撞击在底火的瞬间的作用力为371 - 557N。
这个力量做啥的?
这就是第六个公式——撞针的最小冲击行程计算
刚刚得出的冲击力计算可以配合撞针系统的质量和撞针簧的刚性计算出加速度a,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控制撞针不会在底火帽的弹性模量下不会刺穿底火而更有效的传递能量。
最终第七个公式就来了—— 底火的形变计算公式,这里面有几个值是经验值,不太方便说。但它决定了底火有效击发的关键特性。
好了,七个公式讲完了,为什么讲公式呢?其实“军迷”眼中的“新奇”,和真正的技术应用是两码事,一个简单的底火击发过程,实际上是依靠12个公式中各种参数来均衡计算的,这里写了12个公式里面最重要的7个,另外5个没办法给大家写出来,要不然,就真成了指导造枪了。
但是,今天要说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工程学的实际操作方法,你可能为了安全性降低底火的敏感度,那么就需要装更粗的弹簧来让撞针更有力量,但是如果你让撞针更有力量就有刺穿底火的风险,于是就得加更厚的铜壳,铜壳更厚了(上面的h)不容易形变,就得增加撞针的质量和硬度……于是就形成了改一点就要动很多的循环。
简单的理解——工程就像和面一样,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只是为了让大家通过这件事理解一下工程学到底如何作用在武器上的,而撞针击发底火可以说是枪械设计中最简单的一个过程了。抽壳、复进、闭锁……都要比锤子敲一下撞针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