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梓州大地的褶皱里,84座渡槽静卧山河,如时光的脊梁,托起三台百年治水的壮阔史诗。它们是石与水的交响,是人与天的对话,是镌刻在田野间的无字丰碑。
春水淌过斑驳的槽身,夏风掠过青苔的缝隙,秋阳洒向层叠的石拱,冬雾氤氲沉默的桥墩——四季轮回,渡槽不语,却将一方水土的坚韧与智慧娓娓道来。
接下来,让我们循着水流的脉络,触摸渡槽的温度,从历史深处走向乡村振兴的潮头,看古老水利文明如何焕发文旅新声。让我们走进三台渡槽的前世今生。
三台的渡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清乾隆年间的郭家桥渡槽,到抗战时期黄万里设计的高家桥渡槽,它们见证了三台300年的治水史。可以说,“一渠活水济民生,半部三台抗旱史”。
在这些渡槽中,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永和埝“中华抗战第一堰”石碑,承载着那段特殊的历史;高家桥渡槽的车辙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忙;古堰刻度尺,则见证了古人的智慧。正如黄万里诗句所写:“凿石开河资灌溉,一桥飞若彩虹浮。”
郭家桥渡槽——历史最悠久的渡槽
郭家桥渡槽位于永和埝灌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三台县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渡槽。它采用五孔石桥造型,古朴典雅,每一块条石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渡槽见证了永和堰从修建到合并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当地百姓的记忆。
永和堰全长46.5公里,分为上段永成堰和下段郑泽堰。上段永成堰由县民陈所伦带领乡民修建,郭家桥渡槽同年建成,解决了灌区群众的饥馑之忧。下段郑泽堰建于1938年,1950年两堰合并为永和堰,取“永远和谐用水”之意。
郭家桥渡槽灌溉周边农田,惠及永明、新德等乡镇,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成为百姓心中的“生命之渠”。
高家桥渡槽——抗战时期的水利杰作
高家桥渡槽位于灵兴镇木鱼村,始建于1938年,由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设计,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渡槽高50多米,长150米,宽4米,采用条石、石灰、河沙浆砌,有3个桥孔,充分考虑了桥下行洪的需要。
黄万里留学归来后受邀担任建渠总工程师,在三台工作了1000多个日夜,修建了一批渡槽,高家桥渡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赋诗纪念:“凿石开河资灌溉,一桥飞若彩虹浮。”百姓为感念他,将渡槽称为“万里桥”,后以高家村命名。
高家桥渡槽灌溉周边农田,惠及灵兴镇及周边地区,解决了当地长期缺水的问题,成为抗战时期三台人民的“希望之桥”。它不仅经受住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考验,还在如今的春耕中继续发挥作用,滋养着梓州大地。
寻找渡槽上的时光密码,欢迎大家拍摄渡槽老物件,分享图片,共同丰富三台渡槽文化资料。
渡槽最初是为了跨越河道、山谷、道路等障碍物,输送渠水而建,所以也被称为输水桥。
郭家桥渡槽与高家桥渡槽,一座诉说着三台水利的起源,一座承载着抗战时期的奋斗精神。它们是岁月的低语,是历史的回声。下一期,我们将走进那些改变三台农业命运的渡槽,感受它们的建设奇迹。
(来源:三台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