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先生恩德
承续前人伟业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陈桥驿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有余,我们深深的怀念他,牢记他的崇高恩德和辉煌学业。现刊发陈先生二〇〇二年为《鉴水流长》所作的“序”,以示纪念,并缅怀和重温先生的道德情操、学术思想与期望。
陈桥驿《鉴水流长·序》部分手稿
鉴水流长·序
陈桥驿
有幸在八旬之年读到邱志荣先生的《鉴水流长》。我从小生长于鉴水之畔,受鉴水哺育成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是我自幼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鉴水灌润的膏腴之地,这是我衣食所恃的生存环境。我从家教以至小学、中学,一直受到许多鉴水名师(包括历史上的和当代的)的作育栽培,这是我日后略知读书明理、处世为人的社会环境。生我者鉴水,育我者鉴水。我离开鉴水六十载,曾浪迹于海内外许多地方。但无论何时何地,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鉴水。鉴水赐与我的何其多,而我能报答鉴水的却何其少,常常扪心自愧。所以读了《鉴水流长》,实在使我溯昔抚今,倍增感慨。
此书作者不仅是一位水利专家,而且长期从事于越中水利事业,这就是此书的不同凡响之处。全书三十余篇文章,都是作者的身体力行之作,对越中水利瞻前顾后,如数家珍,在绍兴水利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全书以合邑水利人物、水利文献和水利实绩为主要内容,而其中《绍兴治水概论》《论绍兴水利文化》《悠悠若耶溪》三篇,资料丰富,记叙全面,论证深刻,实为全书的骨干。
《绍兴治水概论》是一篇对越中水利高屋建瓴的文章。全篇分“大禹治水”“春秋越国水利”“鉴湖水利”“平原河网水利”和“现代水利”五节,也就是绍兴水利史上的五个发展阶段。读此一篇,对了解越中水利的古今全局,实有事半功倍之效。大禹治水是起源于远古越族的一个想像丰富、内涵生动的神话。正是因为这个神话的意境崇高、发人深省,所以它不仅能够万世流传,而且在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中起了重要的核心作用。神话既然源于古越,作为《概论》的开篇,对于绍兴水利以至全国水利,其意义确实不言而喻。大禹治水的神话是古代越族对部族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一种殷切愿望,这种愿望在远古越人中世代口传,而终于形成这个地区改造自然环境、发展水利的崇高精神。这种崇高精神,最后扩展成为我们全民族的敬业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以“四海为壑”的宏大气度,都从越中传播到我们全民族。大禹治水的精神至今并且永远都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凝聚力,而绍兴实与有荣。
当然,大禹治水的神话毕竟只是越族先民的愿望,由于第四纪海进,越族播迁,“人民山居”,“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当时的部族居民实在是处于一种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之中,所以作者在记叙了大禹治水及其对于越中“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基础”以后,接着就以“春秋越国水利”一节,揭示了从越王句践发端的早期水利:“春秋绍兴水利因地制宜,规模不是很大,又大多分布在富中大塘为主的东南部,但这些水利工程适应了越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农业、渔业、制盐、冶金、制陶、纺织、酿造以至军事提供了基础条件”。句践经营的水利工程规模确实不大,但应该看到这是越人在大禹精神的启发之下,变穷山恶水为青山绿水的开端。我必须在此重申我历来坚持的观点,绍兴的自然环境绝非得天独厚,而是人定胜天。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力量来自大禹治水,而越王句践则是这个地区自然环境改造的先驱。
此篇中的“鉴湖水利”一节,在绍兴水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鉴湖是我国历史上出现于江南的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这个建成于公元二世纪前期的水利工程,从时代的邈远,设计的魄力,工程的规模和效益的显著,都充分说明了大禹的崇高精神和越王句践的艰苦实践对这个地区的深远影响。自从句践在公元前五世纪从会稽山区把都城迁到平原以来,平原水环境虽然获得局部的好转,但从大范围来看仍然还是一片泥泞沮洳的沼泽。鉴湖工程是从全局改造这片沼泽的开始。南起会稽山区,北到鉴湖水域,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从此展示于人间。
由于鉴湖的建成,使山会平原北部直到杭州湾沿岸的大片沼泽平原,即所谓“九千顷”土地获得了垦殖的条件,这就是此书“平原河网水利”节中所阐明的山会平原河网的形成过程,从鉴湖水体北移直到山会平原南北汇成一片。这中间,特别是戴琥、汤绍恩等贤牧良守在越中水利建设的卓越贡献,山会平原终于从一片泥泞沮洳、潮汐出没的沼泽,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鱼米之乡。
不过,由于自然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的不断发展变迁,越中的水利形势和各行各业对水利的要求也随着不断地发展变迁。自从鉴湖兴建和平原河网完成以来,一向以河湖网稠密、水资源充沛、水利设施完美著称的山会平原,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河湖填废、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等问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绍兴水环境的这种负面发展趋势,已经达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于家乡水环境的这种每况愈下的变迁,我确实忧心忡忡,曾经多次在公开发表的文字中,以我在国外所见的情况进行对比,殷切希望“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自然风光能够有朝一日在家乡复现。所幸的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领导的重视,越中水环境的负面发展趋势已经得到了遏制,水污染包括大气污染的严峻现实已经有所好转。所有这个过程,作者都在此篇的“现代水利”节中作了详细的阐述。这个过程是绍兴其他地方文献和近代志书都缺乏记载的。人们历来推崇志书的功能是存史、资治、教化,现在,此篇的“现代水利”一节,把这种功能承担了起来。
全书的第二篇巨构是《论绍兴水利文化》。自从远古以来,水利与文化一直具有水涨船高的关系,文化促进了水利,而水利丰富了文化。这就是作者在此篇开头指出的:“绍兴既是著名的水乡,同时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文物之邦。”在越中水利史上,水利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实在可以作为相辅相承的良性循环典型。我们不必遍索文献寻求这方面的例子,本书所引明徐渭的三江闸汤公祠石柱楹联即是最有说服力的明证: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
练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
绍兴是一个历史悠久,水利史过程复杂而文化繁荣的地方,要阐明水利与文化的关系,实在千头万绪,作者缕分事类,细析内涵,以“崇尚献身、求实、开拓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力求水利与艺术完美结合”、“重视管理制度和规范”以及“注重水利著述和整编”五节谱写了这篇大块文章,把绍兴的水利文化,从远古到近代,生动翔实地和盘托出。特别是有了前一篇《绍兴治水概论》的基础,读者浏览此篇,顿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观感。前一篇让读者获得大量的知识积累,对越中水利尚未入门的人,《概论》是一种知识丰富的教材。而后一篇则引起读者对知识的追索,与《概论》不同,《文化》让读者从一般的知识积累发展到对知识的寻根究底。从水利与文化的关系中,人们不仅看到了做学问的方法,并且领悟到做学问的享受。此篇最后介绍水利著述和整编一节,既为读者提供了研究这个课题的重要文献,又给予有志于越中水利文化的研究者以鞭策和鼓励。长江后浪催前浪,绍兴历来人才济济,今后的贤牧良守、乡邦学士,必将在这些课题上作出继往开来的更大贡献。
2003年7月13日陈桥驿先生与夫人胡德芬教授一起考察指导运河园,陪同邱志荣(左)、魏义君(右)。
全书的第三篇宏文是《悠悠若耶溪》。凡是一位对绍兴历史与水利稍有涉猎的人,都会高度评价这篇文章。若耶溪是绍兴至今仍存的古代越语地名,它是越地介于东、西二江之间南北流向的最大河流,是鉴湖三十六源的主干。越人从远古起就与它休戚相关,越族领袖的驻地如山焦 岘大城和平阳等,都是受此水哺育而形成的远古聚落,它是越人从会稽山区进入沼泽平原的主要通道,泱泱若耶,也是越人改造沼泽平原的重要水源。从春秋、战国以至两汉、魏、晋、南北朝,多多少少人文掌故都在这里发生。而隋唐以还,由于受鉴湖水位之惠,此水舟舫畅捷,流域中文化愈益兴盛。两浙由于山青水秀,诗人多有游访,所以至今不少地方都提出“唐诗之路”的名号,但若耶溪实在是此中翘楚。当时,流域中诗人云集,名诗连篇,有唐一代,若耶溪实在远胜两浙各地的“唐诗之路”,而是名人名诗盛极一时的“唐诗大道”。
从这一篇中也可以窥及作者研究这条古越名川的功力。全文广征博引,涉及正史、全国总志、地方史志、名著、游记、诗赋等不下数十种,名流学者数十人,而六朝以来的不少诗文,如六朝谢诗,唐元、白唱和阳明洞天以及明刘基松风阁、活水源两记等,都全文录入。所有这些,不仅可读、可赏、可存、可据,而且都是越中山水文化的瑰宝。作者对全篇的结尾,使我深受启发,这实在是画龙点晴:
古老的若耶溪是大自然给予越民族的厚赐,我们的前人对其开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深厚的历史文化对越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清幽秀丽的山川风光是稽山镜水的绝胜。若耶溪的开发越来越受到绍兴人民的重视,若耶溪终归大海。
以上三篇大块文章,在我看来,当然都是《鉴水流长》的代表作,由于此三篇的吸引力,使我在披阅全稿时,就对它们全神倾注,所以体会较深。其余各篇,其实也无一不是作者殚精竭虑的力作,而序言毕竟受篇幅的约束,所以不再逐一评议了。总的说来,作为一部越中水利的专著,此书总结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大量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值得遵循的规范。对绍兴今后的水利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我还必须在此书的直观效果上赘述几句。图文并茂大大提高了《鉴水流长》的直观性。图文并茂是中国学者著书立说的长期传统,但收入于此书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来之不易,值得珍藏。
《鉴水长流》就其记叙的境域来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就其议论的专业来说,是一本值得赞赏的水利书。它对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如何保护好绍兴的水环境,让这个地区从春秋以来逐步完善的水环境良性循环机制能够长期地可持续发展。这是海内外越籍人士和广大的水利界学者必须继续深究的,也是当代和以后的绍兴领导必须谨慎从事的。前面提及,绍兴水环境的负面发展趋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已经得到遏制。但必须指出,水体的缩减和污染,从当前到今后,仍然是绍兴水环境所面临的和必须继续尽全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前面已经提出,我个人曾经在不少正式发表和出版的文字中阐述了我对家乡水环境的忧虑和改良的意见。2000年春季,绍兴市在公祭大禹之际,举行了一次有关水利问题的学术讨论会,我作为讨论会的执行主席,宣读了《绍兴水环境的严峻现实必须改变——让“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重现》的论文,后来收入于次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越文化研究文集》(李永鑫、张伟波主编)之中,至今,我仍然坚持我在该文中的所有意见。
有感于《鉴水流长》的出色成就,所以不揣简陋,在卷首略书数言。愿鉴水永远长流,绍兴的水环境世世代代长期地可持续发展。
绍兴运河园“运河记事”陈桥驿“水德含和,变通在我”题词
2002年1月于浙江大学
(陈桥驿(1923—2015),原名陈庆均,1923年12月10日出生在绍兴。是中国国家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郦学研究泰斗。曾任浙江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程雪婷
审核:戴秀丽
总期:第8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