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质疑招录工作的,还是质疑“这种质疑涉嫌歧视”的,其实大家的诉求都是一致的:公平

近日,一份国企的高校毕业生统招拟录用名单引发关注。这份招录16名毕业生的名单中,有13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分别来自华北电力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本科生毕业院校较普通,分别来自绥化学院、西安外事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不少网友认为3所本科院校太过普通,甚至还有网友把这份名单调侃成“为这三碟醋包了顿饺子”。

面对质疑,涉事单位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不能因为网友的猜测而假设其有罪,更不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像就说他一定是小偷。企业在招聘时如果因为外界的猜测取消原本的录用,而不是按照应聘者的能力,按照笔试和面试的表现筛选人才,那普通学校的学生就永远没有翻盘的机会。无端进行猜测和诽谤,使录用人员承担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对他们本身也不公平。

有网友对此表示赞同,认为不能一边抵制学历歧视,一边行学历歧视之实。

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质疑和歧视的关系?

其实,二者并非二元对立的。我们当然不能有学历歧视,3名来自普通院校的本科生,也未必没有真本事,研究生也不必然就比本科生的能力强。但网友的质疑,也是从自己的观感甚至体感出发:很多人在求职中,都曾有过因为自己不是名校毕业生或不是研究生学历,连简历关都过不了,或者在面试中很快被筛掉的经历与感受。

哪怕是“偏见”,往往也来自现实,形成于一次次的具体事件当中。这次公众之所以对3名普通院校本科生有“偏见”,还因为之前出现过“萝卜招聘”事件。

所以,面对质疑,涉事单位与其回怼“有罪论”,不妨将信息公开得更充分一些。在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适当公布并说明这3名本科生的笔试面试成绩,以及他们为什么脱颖而出。相信只要考试过程足够规范,打分足够公平,也能够堵住悠悠之口。

近年来,诸多公职部门的招录信息都进入上网公开的规范流程。公开的直接意义,就是要接受社会监督,在围观中经受质疑、发现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有质疑的声音就要回怼,那么公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昭告天下”?显然,此事中,涉事单位面对网友质疑的态度就不太合适。

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都是保障公平的重要环节。社会监督的声音本身就有杂乱、分散、主观性强等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拒绝社会监督。

当然,网友在质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确凿证据,也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虚拟语态,不能下意识就断定3名本科生就一定“有背景”,更不能无中生有、造谣诽谤,那样就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就像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如果3名本科生具备真才实学,逾越质疑边界的言论,确实会中伤他们。

事实上,网友质疑的不是这3名本科生,而是招录单位有没有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在流程合规的同时也保障事实性的公平。也没有人仅仅因为拟录用名单中有3名普通院校的本科生,就要求取消这次录用。无论质疑招录工作的,还是质疑“这种质疑涉嫌歧视”的,其实大家的诉求都是一致的:公平。

公平,才是这场争议的核心,而质疑和歧视都只是表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哲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