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南京的“00后”女孩马雅从剑桥大学毕业后,选择在上海动物园当一名饲养员。消息传出,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两极评价。

一方认为,剑桥学历从事动物饲养是“人才浪费”,投入百万留学成本却选择“低门槛”职业,不符合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另一方则盛赞其勇气,认为“热爱无价”,职业选择应尊重个人意愿而非世俗标准。



传统观念中,“高学历=高地位”的逻辑根深蒂固。名校毕业生被期待进入金融、科技、大厂等“精英行业”,而饲养员这类体力与基层属性较强的工作,常被视为“低端岗位”。

马雅喜欢和动物打交道,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完成本科学习后,又选择了剑桥大学的兽医科学专业。回国后,她曾在一家生物企业工作了一年,但感觉这份职业始终不是她的心之所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雅说,在上海动物园当饲养员后,每一天都很符合她当初的预期,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有新的期待。而且在上海动物园当饲养员,也并非简单的“铲屎官”,岗位职责包括动物饲养繁育、丰容、科研等,需要较高的专业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马雅,上海动物园近年还吸引了来自康奈尔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他们需在一线岗位轮岗半年,再根据专长参与科研或文创项目。这充分说明,高学历人才正在打破行业壁垒,推动传统职业的升级。

马雅们的故事,是新时代职业选择变迁的生动寓言。80后、90后曾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而00后更看重“我喜欢”。这种转变的驱动力,既源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得益于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

这种改变其实早有端倪。2000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迫于生计选择去卖猪肉,当时众人对他万般嘲讽,还说“文曲星坠入凡间”。20余年过去了,现在他和另一位北大校友一起推出的品牌“壹号土猪”,门店已开到全国30多个城市,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高学历人才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爱好,有自主选择工作的权利,有开拓更多人生可能的自由。人生很长,不必慌张,更不必过早地评判得失,用足够的坚持与耐心,矢志不渝地朝着属于自己的方向迈进,终有一日会与美好不期而遇。

学历只是职业生涯的“敲门砖”,而非“终点站”,并不必然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厚度。对马雅“大材小用”的质疑,本质是对教育目的的误解。教育不应是制造“标准化精英”的流水线,而应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主动选择人生的个体。人生的“最优解”也未必是世俗定义的“成功模板”,而是在热爱与专业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茶无上品,适口为珍。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打破偏见,社会才能迎来更开放、多元的职业生态。

新民晚报

作者:陈佳琳

编辑:尹尚胜男

编审:戴慧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