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再次踏上访华之旅。这已经是他自2021年以来的第四次中国之行。现在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这位蒙古高官如此频繁地造访中国?
【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
奥云额尔登此次访华的一大成果,是中蒙就跨境铁路建设达成了一致。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铁路线,它将采用宽轨和标准轨两种方式并行运行,以确保煤炭等货物在两国间的无缝运输。
预计这条铁路将在2025年4月动工,并于2026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每年能够运送超3000万吨货物。
对于蒙古这个高度依赖矿产出口的国家来说,这可是个大消息。不仅解决了运输瓶颈,还为其煤炭出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每年预估能为蒙古带来多达15亿美元的收入。
然而,这背后还有更深的战略布局。作为中国的近邻,蒙古早已意识到,单靠美欧市场无法支撑其经济的长远发展。
【中俄天然气管道】
相反,与中国和俄罗斯加强合作,才是更符合地缘政治现实的选择。尤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外承诺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下,靠“远亲”似乎不如靠“近邻”。
除了铁路和煤炭问题,中俄蒙三方的天然气管道项目,也是此次访华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中俄打算选择绕开蒙古,转而携手哈萨克斯坦。现在,蒙古试图重新夺回谈判桌上的一席之地,透过可能的过境费用来填补其财政缺口。
为什么会这样?蒙古在国际博弈中,一直试图打好手中的“第三邻国”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那些幻想中的西方援助无疑都变成了泡影。与印度合作的稀土项目因成本过高而被搁置,美国的“财政支持”也多是空头支票。
【蒙印煤炭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与其寄望遥不可及的“盟友”,不如脚踏实地抓紧眼前的实际利益。
这次奥云额尔登的访华之旅,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蒙古通过实用主义对话,来修复此前的“失误”。
蒙古国终于意识到,地理位置的劣势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基建的互联互通来融入区域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与中俄的实际合作比与那些“远亲”的纸上谈兵重要得多。
【中蒙跨境铁路】
如果蒙古持续坚持这种务实立场,与中国在跨境铁路、煤炭贸易等领域深化合作,那么对于它自身和整个区域经济都有着积极意义。
当然,双方合作的推进还需面对一些,政策延续性和外部干扰等挑战。但如果双方能高效落实协议,那么这个合作模式或许能成为内陆国家与邻国共赢的标杆。
蒙古要想在国际环境中安然无恙地走下去,显然需要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与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近邻,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